慎独是儒家的谁提出来的

截止2018年3月,该词具体由谁提出暂无定论,其最早出处为《礼记中庸》。旧说《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相传《礼记》中之《中庸》《表记》及《坊记》均为子思所作,但无确据。也有人说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

出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时间: 2024-12-04 02:17:40

慎独是儒家的谁提出来的的相关文章

儒家提出的修身方法有哪些

儒家提出的修身方法有:慎独.内省.自悟等修身方法."慎独"是儒家的自我修身方法.它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礼记大学中的慎独的解释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整体意思为,不靠别人监督,严格且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

君子慎独是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独:指个人独处:慎:小心谨慎.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会谨慎行事. 出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慎独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及<大学>之中,为儒家的道德观念及自我修养方法之一,亦为一种较高的境界.

什么叫慎独自省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自省是指检省自己,从思想意识.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审视自己是否遵从道义原则. 自省.慎独是儒家提出的重要修身方法,几千年来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仍是当代青年培育高尚的道德人格的

对慎独主敬求仁和习劳的理解

1.慎独.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其意思是舍弃身体感官对疼痛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内省: 2.主敬.主敬是中国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以敬作为修养的方法.此处"敬"为谨慎的意思,程颐据此发挥为内心涵养功夫: 3.求仁.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求仁就是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友爱,互相帮助: 4.习劳.习是练习,劳是劳动的意思.

慎笃是什么意思

慎笃是在独处中谨慎小心,绝不苟且从事.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举一例而言其深.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

年轻人向书法家求什么字好

1.勤,意为勤劳踏实,做事认真. 2.悟,意为理解,明白,觉醒,如,醒悟.领悟.参悟.感悟.觉悟.大彻大悟等. 3.恒,意为一个人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恒心,永恒,等等. 4.毅,意为果决,志向坚定而不动摇.如沉毅,刚毅,坚毅. 5.专,意为一个人对事物和感情的一心一意,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从一而终,绝不会改变. 6.博,意为四面八方,尃意为分布.散布,因此博为四面八方各处都有的意思.本意为精通.广大. 7.尚志,高尚其志,崇尚志节. 8.慎独,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

为什么以春秋作为经义决狱的依据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

春秋决狱的特点

春秋决狱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有重大推动作用.有利于封建帝制社会的稳定统一.在量刑上改重为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对中国古代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