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宗教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修行方式。不管是道教的辟谷,还是佛教的皈依,这都是修行法门之一。皈依与受戒是不一样的。皈依意思是全身心的皈向和依靠;受戒是指通过一定仪式领受佛所制定的戒法,为自己的修行保驾护航。 时间: 2024-12-22 02:08:17
伽蓝菩萨其中一位是关羽,关公发心护持一切佛教相关的,心量广大像菩萨一样,准确应该称为大心凡夫,菩萨心量.是一种尊敬的称呼,并不是真正的修学境界,就像我们称呼身边某某老修行为大菩萨一样.传说智者大师有一次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时,遇上成为厉鬼,到处惨叫着寻找自己头颅的关羽.关羽愤恨不平,智者大师安抚他,并为他讲说佛法.关羽随即皈依受戒,成为佛弟子,并发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天台宗的寺院开始供奉关羽.
<活佛济公>剧中各单元讲述了济公在凡间济世救人,降妖除魔,普渡众生的故事.明珠的故事是出自第11集. 刘员外进灵隐寺拜见济公,送上一串罕见的佛珠,佛珠上的每一颗珍珠均为粉红色.众僧正为这稀世的粉红珍珠惊叹不已,济公与广亮却将佛珠扯断,一颗粉红珍珠被损坏. 张天元与妻子明珠以生产珍珠为生,近来因为明珠生产出难得一见的粉红珍珠,卖出了好价钱,天元与明珠的生活日渐富裕.天元的奶奶一直对明珠的来历不明耿耿于怀,明珠因为生产粉红珍珠操劳过度,无力再做家务.奶奶对她也是冷眼相看,不顾明珠的身体虚弱需要照顾
皈依和受戒不同在于:皈依后并不意味着要守戒律,因为受戒还需要其他的仪式.根据寺院法会具体实施情况,可以实现信众受持皈依和受持相关戒法的意愿.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也就是佛法僧.皈依三宝之后,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任何人发心学佛都可以皈依.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能学佛,但皈依后,在心态.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有善知识乃至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协助.加持.
皈依,一次即可.受五戒,如果第一次未受到戒体,可以受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乃至更多次,直到受到所谓戒体,是指授受戒法之后,受者体中,得到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为"戒体".此戒体虽属色法,但外表无相,故又名"无表色".关于戒体,<释氏要览>是这样解释的:戒体,又名苾刍性.梵语三跋罗.俱舍明了等论皆译为护.即是无表思(思即是第六识相应善思也.又名无表色.有止恶防非功能.故云护).金刚钞云.出戒体有三.初克性出体.即无表思一法也.通种子现行.次相应
受戒和尚不可以结婚的,这也是整个佛教的规定,不受戒不皈依的是可以结婚的.和尚,古代西域语言的音译,源头是梵语,本义为"师长",是对"有一定修为的僧人"之尊称,但从古至今在中国以及日本等地,是对男性僧人约定俗成的泛称.
指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受训戒.凡皈依佛教的人都应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对教义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戒条.分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为正式僧尼.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上座系佛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传汉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传佛教喇嘛持253戒.信奉大乘的汉地佛教
皈依,只是端正信念,并非受戒.但是邪淫属于根本戒,与你受不受戒,信不信佛都没关系. 皈依,佛教语.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表示对佛.法(教义).僧三者归顺依附,故也称三皈依.后多指虔诚信奉佛教或参加其它宗教组织.
皈依的5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戒体'指经由作礼乞戒等仪式所引发的内心持戒功能.也就是指受戒后所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力量:它是佛教所谓的一种拘束内心且持续存在的神密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