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朱熹小人之学的观点

“小人之学”的观点:君子之学重在修身养性,小人之学重在功名利禄,为了那些虚名头而已,四书五经只是一种装饰品,高学历的代表,并不懂得与人为善,以德服人这些大品质,大德性,更不要讲究什么修身养性了。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时间: 2024-09-10 07:44:48

简述朱熹小人之学的观点的相关文章

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

君子学习知识是为了修身,小人学习知识是为了取悦他人. 原句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出自劝学名篇君子之学美其身. 此文论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君子之学.开篇以一组排比句从正面阐述了君子之学的表现.接着以小人之学的表现从反面加以论证.然后将两方面进行对比,揭示了君子之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美化自身,提高自身的修养.最后,从回答问题的不同表现加以比较,突出了君子之学的效果.文章说理全面而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简述朱熹的法律思想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朱熹在总结先秦以来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因素的基础上,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融合道教的宇宙构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建立了比交完备.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从而把二程的理学发展到空前的高度,朱熹的法律思想主要是通过论述理学体现出来的,例如,礼为天理之"节文","法者,天下理":"存天理,灭人欲":"正"."权"交替,"深于用

简述埃里克森掌握理论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力量的一种结合.它具有渐成说的特征:各阶段逐渐产生"一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紧接着另一阶段".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与这八个阶段密切相连的. 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

简述艺术起源的三种观点

1.模仿说.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不能成立的原因是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 2.游戏说.代表是德国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现说.代表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

简述王充教化成性的观点

王充认为人需要通过教育来培育品行.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 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

为什么心学可怕

因为心学的观点是先心不动,再随机而动.人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人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自己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关于勤学的名言

朱熹:百学须先立志: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司马迁: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后汉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韩愈: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罗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屈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