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几岁及笄

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

《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

时间: 2024-11-10 00:37:38

古代女子几岁及笄的相关文章

古代女子40岁左右怎么称呼

古代女子40岁左右称为半老徐娘. 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半老徐娘"一词源于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她年过芳龄,却还着意打扮,风风骚骚,极不得体.于是,有人说:"徐娘半老,犹尚多情."有关"徐娘"的"风骚"之事,<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中有极简要的记载,宋陈与义诗<书怀>中"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两句足见徐娘之风骚

古代三十岁称什么

古代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

古代成年多少岁

古代成年男性20岁,女性15岁.男子20岁弱冠代表成年:女子15岁代表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弱冠.女子15岁称为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成年. 现代中国成人是18周岁,男女相同.中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凡是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其性别.精神健康状况如何,均视为成年人.达到成年且精神健全的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各国根据本国公民的生理.智力发育.习惯和社

古代女子不出闺阁是多大年龄

1.古代女子15岁行及笄礼,表示已成年,可以出嫁成家.15岁以前"待字闺中",不出闺阁. 2.及笄: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15岁出嫁的女子当年就可以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女子,20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

古代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古语的年龄段 1.总角是指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3.豆蔻是指女孩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常用以比喻少女.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4.束发指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5.弱冠指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

及笄之年指女子多少岁

1.在古代,及笄指的是女子满十五周岁的时候,同时,也可以将及笄视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而过了及笄之年的女子,在外形上也会有很大的改变. 2.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时间各不相同,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古代女子成年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 3.及笄之年,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打扮自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

古代女子十五岁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而称女子年满十五岁为及笄 ,也称为笄年,即表示已经到出嫁的年岁.笄,发簪,谓结发而用笄贯之,及笄,就是到可以插簪子的年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女子20岁在古代叫什么

古代女子二十岁叫桃李年华. 原指桃李开花的季节,泛指春天,引申指青春年华,比喻青春年少.常用"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形容女子,初夏还不是盛夏的样子,所以桃李年华就用来代指二十岁的女子.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代女子盘头说明什么

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就把头发盘起来,表示成年了,到出嫁的年龄了,词语"及笄年华"说的就是这么回事.而一般说来,女子在"及笄"之间,父母就已经给她定下婚事的了,一般在"及笄"那一年出嫁,所以,结婚的妇女都是盘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