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原理

浓硫酸:化学式为H₂SO₄,含有重要的氧酸。无水硫酸为无色油状液体,10.36℃时结晶,通常使用的是它的各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用塔式法和接触法制取。

亚硫酸钠:无色、单斜晶体或粉末,对眼睛、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可污染水源。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工业上主要用于制亚硫酸纤维素酯、硫代硫酸钠、有机化学药品、漂白织物等,还用作还原剂、防腐剂、去氯剂等。

由此得论,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利用的是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化学式为:SO3(2-)+2H+==H2O+SO2↑。

时间: 2024-12-05 10:01:38

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原理的相关文章

浓硫酸干燥气体的原理

1.浓硫酸干燥气体的原理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但不涉及化学反应. 2.浓硫酸能干燥三类气体:中性气体,如H2.O2.N2.CO.NO.CH4等:酸性气体:SO3.SO2.CO2.HCl.HF等:氧化性气体:O3.F2.Cl2. 3.浓硫酸不能干燥两类气体:碱性气体,如氨气(NH3):还原性气体,如HBr.HI.H2S等. 4.因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和酸性,所以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和碱性气体.

浓硫酸加水稀释放热的原理

浓硫酸加水稀释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硫酸分子的扩散和电离,这是需要吸收热量的.另一个过程就是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水合,这个过程是放热的,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能结合成特别稳定的水合离子,放出大量的热,相对于硫酸分子的扩散和电离所吸收的热量来说要大很多,所以浓硫酸的稀释是放热的.

so2品红溶液褪色原理

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理是SO2与水化合成H2SO3,H2SO3与品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使品红溶液褪色.此反应是可逆的,在加热条件下可以恢复. 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是化学试剂,用于蚕丝.腈纶.羊毛和单宁媒染棉纤维的染色,遇到SO2溶液褪色. 品红溶液用途 用于羊毛.丝绸织物和锦纶织物的染色以及皮革.纸张.肥皂.木材.医药和化妆品的着色,还用于生物着色. 品红 品红是深红色粉末.溶于水呈蓝光红色至品红色,微溶于乙醇.丙酮和溶纤素,不溶于其他有机溶剂.遇浓硫酸呈蓝光红色,稀释

氯气和浓硫酸能反应吗

氯气和浓硫酸不发生反应,因为化学实验室中制备出来的HCl气体是用浓H2SO4干燥的,如果反应的话,就永远得不到氯化氢.并且实验室制问备HCl的方法是用NaCl固体加浓H2SO4利用高沸点酸能制取低沸点酸的原理制备的. 氯气,化学式为Cl₂.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易压缩,可液化为金黄色液态氯,是氯碱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可用作为强氧化剂.氯气中混和体积分数为5%以上的氢气时遇强光可能会有爆炸的危险.

化学魔术魔棒点灯的原理

原理:高锰酸钾溶液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分解出氧气. 化学魔术"魔棒点灯"过程:在高锰酸钾中滴上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后蘸取少许,用其去接触酒精灯灯芯,酒精灯在没遇到明火的情况下被玻璃棒点燃.同时浓硫酸与水作用放出大量热,酒精蒸汽在放出热的作用下达到其着火点,在产生氧气的助燃作用下满足燃烧的条件发生燃烧.

浓硫酸浓硝酸能使哪些金属钝化

浓硫酸和浓硝酸在常温下可以使铝.铁.铬钝化,原理都是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隔了进一步的反应. 至于浓硫酸的稀释放热,并不是化学反应.由于硫酸溶于水憨丁封股莩噶凤拴脯茎中时发生强烈的水合作用,放出的热烈远大于克服硫酸质点间引力所需要的热量,故表现为强烈的放热.另外含水的浓硫酸稀释时,由于增强了水合程度,表现为强烈的放热.

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原理是什么

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原理是因为两者能发生反应.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硫酸亚铁的水溶液为棕黄色,该溶液有强氧化性. 稀硫酸是指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或等于百分之七十的硫酸的水溶液,由于稀硫酸中的硫酸分子已经被完全电离,所以稀硫酸不具有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等特殊化学性质.

用浓硫酸和硫酸亚铁鉴定硝酸根

1.原理如下,硝酸盐在一般情况下为可溶物质,若要鉴定硝酸根离子的存在,就不能用沉淀法,需要用硫酸亚铁.浓硫酸,使之生成棕色的物质.这种特殊的现象可以认定有硝酸根离子. 2.用品如下,试管.胶头滴管.饱和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钾溶液.浓硫酸. 3.操作步骤如下,在1支试管中盛有6mL饱和硫酸亚铁溶液,加入数滴硝酸钾溶液,振动试管使溶液均匀,再加入3mL浓硫酸.需要注意的是,应先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管壁缓缓滴入浓硫酸,应看到与浓硫酸的分界面出现环色环.根据这一现象可初步判断试验物为硝

乙醇与浓硫酸共制乙烯的问题

该反应应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反应原理为:乙醇和浓硫酸混合后,浓硫酸脱去乙醇中的羟基和另一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即按1比2的比例脱去乙醇中的氧原子和氢原子,为了维持碳原子的四价的稳定结构,两个碳原子之间形成碳碳双键,形成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