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旧称是什么

名称先后称为:蓟城(周王朝)、燕都(南北朝后期)、燕京(北京历史上有四个时期称为燕京:唐乾元二年,辽会同元年,金天会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涿郡(汉高祖六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涿郡改称垣翰郡。后在东汉时又复称涿郡。

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涿郡改名范阳郡,治所仍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涿郡数易其名,其所辖区域也屡次变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精简地方行政机构,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撤涿郡,所辖区域并入幽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称涿郡幽州(隋开皇三年)、南京(辽朝)、中都(金朝自金世宗起到1217年)、大都(元朝都城,元大都)、京师(明朝永乐帝起为都城,当时被称为京师)、顺天府(明清朝两代,乾隆八年固定下来)、北平(北京最早于1368年9月12日称北平)、北京(1949年9月27日,才又将北平改为北京市)。

时间: 2025-01-15 15:25:22

北京的旧称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吗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的旧称有哪些

1.蓟: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2.渔阳:秦朝时北京的名字. 3.涿郡:隋朝时京杭大运河的北端. 4.范阳:唐朝唐玄宗时安史之乱,安禄山在此起兵. 5.幽州:五代时北京的名字. 6.南京:辽时北京的名字. 7.燕京:又叫中都,金朝的都城. 8.大都:元朝的都城. 9.北京:明清都城. 10.北平:1929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 11.北京:1949年至今.

宝鸡以前的旧称叫什么

宝鸡以前的旧称叫陈仓.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今宝鸡市眉县附近)建立国都.秦文公在千渭之汇所建之城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即古陈仓城遗址,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在唐朝时期唐玄宗因安禄山起兵反叛逃亡至陈仓,在爬过一座山峦时,四面岩石陡峭无路可行.此时,山外尘土飞扬,叛军战马嘶鸣,玄宗扑到再地,失声痛哭道:"命休此矣."忽然飞来两只山鸡,盘旋之后,款款南飞.众人跟着陈仓山顶,歇入庙中.叛军追到.突然,冰雹倾泻不停,

清河是哪里的旧称

清河是遂废的旧称.清河县地处河北省中南部,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面积502平方公里,辖6镇322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85717人.常住人口386231人.其中城镇人口168740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经济发达,特色经济为羊绒制品,被誉为"中国羊绒之都".

杭州为什么旧称叫临安武林啊

当年临安城曾有"超山赏梅.皋亭观桃"之说:皋亭山的太山石,色泽洁白,以贵重名闻遐迩:皋亭山不但蕴涵着与杭州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南宋文化等,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孝道文化.丧葬文化.兵寨文化.土物文化,成为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州旧称临安的出处: 1.隋朝始置杭州,后移治钱唐,故称钱唐: 2.唐朝时改称馀杭: 3.南宋时称临安: 4.民国时称杭县: 杭州旧称武林的出处: 1.杭州旧称武林,以山得名,武林山者,灵隐.天竺诸山之总名也: 2.五代钱鏐建立吴越国

南京旧称

南京旧称有越城.金陵.秣陵.建业.建康. 1.秣陵:秣陵是南京在秦汉时期下辖的一个县,治所位于今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置,属会稽郡,治所位于今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 秦朝所置秣陵.江乘.丹杨三县县治都在今南京地区,其管辖范围为宁镇山脉以南,横山以北,茅山以西的广大区域. 2.建业: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从京口迁往秣陵(今南京).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筑城,名为石头城,作为驻军和屯粮之所,并改秣陵为建业. 3.金陵:公元前33

杭州旧称

1.武林:杭州之旧称,至今仍是杭州的重要地名,如武林路.武林门等.武林之名最早出自<汉书>,与其境内武林山有关. 2.临安:临安原为杭州下辖一县之名,南宋时称杭州为临安府,故南宋时期的三部地方志皆以临安命名. 3.钱塘:钱唐县是杭州的前身,设立于秦朝或战国时期,是今杭州市区内出现的第一座县城.南陈钱唐县升格为钱唐郡,隋改置杭州,下辖钱唐县等. 4.腰鼓城:钱镠第二次筑杭州城后,彼此独立的州城与县城被包进一座大城内,此城南北距离大而东西距离小,形似腰鼓.遂有此名.

故宫的旧称是什么

故宫的旧称是紫禁城.这与古时候紫气东来的这个典故有关.传说老子出函谷关,有紫气从东至,被守关人看见,未久,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守关人便知道这是圣人.守关人请老子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因此紫气便被认为具有吉祥含义,预示着圣贤和宝物出现.从这以后古人就把祥瑞之气称为紫云,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称为紫海,将神仙称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称为紫陌.紫气东来,象征吉祥,由此可知紫禁城中紫大有来头.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以称为紫禁城.

壮族的旧称

壮族的旧称是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明清时也称为僮人.良人.土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