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一套

《记承天寺夜游》

1、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时间: 2024-10-02 09:49:52

求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一套的相关文章

读书要三到阅读题

<读书有三到>是朱熹所撰写的.阅读题如下: 1.解释其义自见中见的现代汉语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什么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读书有三到>原文如下: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记承天寺夜游的对联

记承天寺夜游的对联如下: 1.胜赏寄云岩万象总输奇秀,清阴留竹柏四时不改茏葱: 2.世事无常谁化度,人心向善自修行: 3.利禄无非花障眼,失莫让火攻心: 4.渐老情怀甘放弃,非关我事不奢求: 5.于静处曾开悟,心若安时便得闲: 6.红莲向月轻舒展,绿蚁穿肠也自由: 7.难得一心无欲念,但求吾意渐从容: 8.心路千徊方觉悟,清宵一叶近菩提: 9.若能恕我千般妄,只想还他一点真: 10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月光的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q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以下介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和文本.作者对话.阅读中值得强调的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但前提是要能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多角度思维,缜密筛选信息.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考生要根据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同文体思考的角度也不同,我们要善于筛选各题干要求的明显信息,更要学会筛选隐含在文章字里行间包含在文章内容和主旨之中的隐含信息. 3.流畅完整的组织语言,准确严密的表述答案.如果说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中既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记承天寺夜游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第一部分为前三句,采用的手法为记叙: 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为第四句,采用的手法为描写: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为第五句,采用的手法为议论: 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哪里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卷一,也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且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

考试阅读题内的文章都出自什么书

一般是课外书中的一篇的节选,且阅读的文章有时也与当今发生的实时可能会有关联. 阅读题的基础知识部分如下: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6.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