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这个说法对不对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这个说法是对的,“用兵”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打仗的范畴,军队的职能已不仅仅是打赢战争,而且还要遏制战争,还要抵御各种非战争性军事威胁。

对军人来说,没有和平时期,只有准备打仗时期和赢得战争时期。打仗的目的不在于战,而在于胜,胜利的实现不在于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在于强大的实力。和平既是战争阶段激烈厮杀的结束,又是新一轮实力角逐的开始。

作为和平时期用兵的重要方式,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我军践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大平台,更是磨砺核心军事能力锋刃的磨刀石。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军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指挥体系日益完善,部队快速反应能力、战略投送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稳步上升,专业力量建设水涨船高。

时间: 2024-09-11 13:32:25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这个说法对不对的相关文章

千日防贼难前一句

千日防贼难前一句是只有千日做贼,意思是只有天天偷盗的贼,没有天天防贼的人.指常防不懈很难.出自<禅真后史>:"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他们暗中做事,我和你怎有闲工夫去侍候他". <禅真后史>全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演义禅真后史>,明代长篇小说,作者署名方汝浩,共六十回(清末删节本共五十三回).全书承接<禅真逸史>,叙述薛举重新托生为瞿琰,惩奸除恶,降魔除妖,最终仍旧急流勇退的故事,描绘了唐朝贞观年间的宫廷政治.军事战争.社会生活动态.

百日笛子千日箫下一句

小小胡琴拉断腰.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这句谚语是对几种常见民间乐器的学习难易程度做了归纳. 字面上的意思是:学笛子,要用一百天:学箫,要用一千天:学二胡,则更加困难,以至于要"拉断腰".

牛角梳有毒这个说法对不对

牛角梳有毒这个说法不对. 原因: 1.牛角梳是以牛角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工艺手工精心制作而成.牛角梳材料有犀牛角.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等. 2.牛角本身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凉血,降血压,去风湿,治淋通石的药用功效,使用牛角梳梳头,能有效地减少和消除脱发.断发.头皮屑. 3.用牛角梳梳头的时候,它的药理作用在于按摩头皮和头部神经,并促进血液循环,不会伤害头皮,牛角梳坚韧致密,可抑制真菌,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常用能止痒去屑. 4.长年用牛角梳梳头,可疏经通络,促进头部血液循环,防止

百日笛子千日萧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谚语是对几种常见民间乐器的学习难易程度的归纳总结,含义是:学笛子,要用一百天:学箫,要用一千天:学二胡,则更加困难,以至于要"拉断腰":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针.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为什么当兵都是武警

每个县级单位都是某一个军兵种在征兵,不一定都是武警,也有的是解放军.武警部队同解放军部队的训练.考核都是一样的:对解放军来说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是对武警部队来说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当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人民政府在没有使用和调动军队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调动和使用武警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的武装力量.武警警卫部队.边防部队.消防部队属于武警和公安双重领导单位,在公安部设有警卫局.边防局.消防局作为指挥机关,和武警黄金.森林.水电.交通等专业警种指挥部是正军级单位.

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下一句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本身就是独立的一个成语,没有下一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指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蓄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兵,也作"军":用兵.用军,也作"用在":时,也作"朝". 该成语出自<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 <水浒传>六一回也有提及该成语,写作:"卢俊义听了大怒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

为什么千年琵琶万年筝

只听说过"千日琵琶百日筝,二胡只需一黄昏."还是这句比较正确. 在诸多民族乐器中,与琵琶相比,筝的演奏技术较易掌握,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意思是筝的学习与演奏相对容易,而琵琶的学习与演奏相对较难. 不过说实在的,从音乐角度上来说要学精任何一种乐器,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后来演变为:"千年的琵琶万年的筝."也是上述意思.供参考.

初七人日是什么意思

初七人日是即"人类的生日". 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中国传统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古人认为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了.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

养兵千日的下一句是什么

养兵千日的下一句是:用兵一时.出处是<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南史>是纪传体,共八十卷. <南史>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