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皙的观点

孔子同意曾皙的观点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儒家的治国理想是礼治。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

2、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皙的观点中,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赞同。

时间: 2024-08-13 13:00:29

侍坐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皙的观点的相关文章

侍坐中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皙

1.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2.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关于个人志向抱负的一次讨论,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及动作神态的记录,生动地表现了孔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点的观点

曾皙的观点表达出了想要的生活状态,属于自然闲适的生活状态,是人人都向往的状态.孔子赞同他的观点是反映出孔子在追求理想之外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在极其劳累的时候轻松一下,过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这种心情随处可见,这正是普通人都有的心态,孔子是普通人,这种心态的随时流露便是很好证明.

论语侍坐体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论语侍坐体现了中庸的思想内容,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在谭承耕的<研究>一书中认为,中庸的本义,就是用中作为自己的常道,也就是说用正确的方法来为人处事. <侍坐>写孔子独钟曾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形象.<侍坐>篇中孔子并没有把过安逸的生活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理想,他只是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这是实现理想的关键,所以,<侍坐>中的所讨论的看似是各自的理想,但深层次的却是一个心态问题.

孔子同意曾点的理想的理由是什么

孔子同意曾点的理想的理由是:孔子曾经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希望当政者重用他,并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是屡遭拒绝.孔子碰了一鼻子灰,免不了心灰意冷,产生一些消极隐退的想法.他曾跟颜渊说过一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我们,能够推行自己的主张,那就竭尽全力做一翻事业:如果没有人任用我们,那就退身自隐,与世无争.因此,他单单赞赏曾皙的话.

论语侍坐的写作背景

<论语>中孔子同弟子们一起座谈理想的记载有两处, 一处是<公冶长>中,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另一处是<先进>中最后一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

急需四子侍坐的译文

1.孔子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讲学.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3.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

孔子曾问曾子等几人志向的文章

这篇文章名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文章介绍: 此文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2.人物介绍: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晳,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 : 冉

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达了对曾晳勾勒出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的赞同,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这句话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

如何理解孔子吾与点也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侍坐>.意思为,孔子说:"我与曾点的观点一样啊." 点:指曾点,人名,孔子的学生. 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独独"与点"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五种代表性说法: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欲居九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