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标被抢注应如何应对

商标被抢注的处理方法有提出异议、申请宣告无效等。

【法律依据】

根据《商标法》第三十三条,对初步审定公告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在先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违反规定的,或者可以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公告期满无异议的,予以核准注册,发给商标注册证,并予公告。

根据《商标法》第四十四条,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或者是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由商标局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商标局做出宣告注册商标无效的决定,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

时间: 2024-08-17 12:37:25

企业商标被抢注应如何应对的相关文章

商标被抢注了怎么办

遇到商标被抢注了可以采取如何应对措施: 1.当被抢注商标进入初步审定公告,提出异议. 2.当被强注的商标核准注册时,可以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无效被抢注的商标.我国<商标法>第44条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是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由商标局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 [法律依据] <商标法>第三十条规定,对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任何人均可以提出异议.公告期满无异议的,予以核准注册,发给商标注册证,并予公告

企业商标版权登记如何办理

企业商标版权登记的办理,可以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版权局申请商标的版权登记. <作品自愿登记办法>第八条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申请作品登记应出示身份证明和提供表明作品权利归属的证明(如封面及版权页的复印件.部分手搞的复印件及照片.样本等),填写作品登记表,并交纳登记费.其他著作权人申请作品登记还应出示表明著作权人身份的证明(如继承人应出示继承人身份证明;委托作品的委托人应出示委托合同).专有权所有人应出示证明其享有专有权的合同.

企业清理欠款时应注意什么

企业清理欠款时应注意的是: 1.双方是否订立合同; 2.原始财务凭证的发票,明细及对方签字; 3.明确对方法人所在地及身份信息; 4.催要证明材料,如音视频等. [法律依据] 根据<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如何认定商标恶意抢注行为

商标恶意抢注是否实际使用的规定是申请人是否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构成商标抢注行为通过以下情况来确定,在商标抢注行为中,看他注册成功后是否自己使用,即用在自己的产品上,这种产品是否和被抢注人的产品属同类或近似产品. [法律依据] 根据<商标法>第二条,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局主管全国商标注册和管理的工作.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商标评审委员会,负责处理商标争议事宜.

企业商标是什么

企业商标(trademark)是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品牌或品牌的一部分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注册后,称为"商标".商标受法律的保护,注册者有专用权.国际市场上著名的商标,往往在许多国家注册.中国有"注册商标"与"未注册商标"之区别.注册商标是在政府有关部门注册后受法律保护的商标,未注册商标则不受商标法律的保护. 商标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当时工匠将其签字或"标记"印制在其艺术品或实用产品上.时至今日这些标记演变成为今天世界通行的商标

商标恶意抢注法律责任是什么

商标抢注一般不会承担其它的侵权责任.因为商标恶意抢注是一种事实认定行为,一般为撤销该商标的所有权,重新认定原始拥有人的商标所有权. [法律依据] <商标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商标恶意抢注的行为如何预防

1.预防商标恶意抢注的办法是在新开发的商品还没有进入商标之前,要先确保所用商标已经取得权利,就是研发出商标以后,马上向商标注册局先申请登记. 2.还有就是,国家工作人员应该根据一类商品,一件商标,一份申请的原则去审查,加强对商标的监测才能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法律依据] <商标法>第三十二条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商标恶意抢注含义是什么

商标恶意抢注是指以获利等为目的.用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在该领域或相关领域中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域名或商号等权利的行为. 根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商标恶意抢注认定标准有哪些

商标恶意抢注认定标准有: (一)申请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这是主观要件. (二)申请人采取了不正当手段,这是行为要件. (三)注册成功,这是客观要件或事实要件. [法律依据] 根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