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李凌辩护的理由是啥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时间: 2024-07-31 14:50:52

司马迁为李凌辩护的理由是啥的相关文章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事

天汉二年,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为何要为李陵辩护

1.司马迁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常人谦虚礼让,对待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急,有国士的风范.并且司马迁很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一听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2.司马迁认为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依然深入匈奴孤军作战,杀伤了很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其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最后被匈奴俘虏,被迫投降匈奴,也是为了寻找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

李凌是怎么死的

李凌字少卿,华夏族,陇西成纪人.西汉名将,匈奴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李当户的遗腹子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公元前99年10月,李凌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为主帅李广利分兵遇到匈奴单于8万骑兵作战,连战8天8夜,战败被围,投降匈奴.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汉朝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致使李凌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后来单于把公主嫁给李凌,被且鞮侯单于封为坚昆国王,做了右校王.公元前89年

计算机采用二进制最主要理由是

1.技术上容易实现.用双稳态电路表示二进制数字0和1是很容易的事情: 2.可靠性高.二进制中只使用0和1两个数字,传输和处理时不易出错,因而可以保障计算机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3.运算规则简单.与十进制数相比,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要简单,这不仅可以使运算器的结构得到简化,而且有利于提高运算速度: 4.与逻辑量相吻合.二进制数0和1正好与逻辑量"真"和"假"相对应,因此用二进制数表示二值逻辑十分自然: 5.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之间的转换比较容易.人们使用计算机时可以仍然使用

司马迁是在多少岁时写完史记的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死于公元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他10 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议论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父亲遗命,其家族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但到后来随着朝代更替就其家族就中断了这个事业,因此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朝任史官有愿望将自古以来的各家史书整合起来,并在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2.青年游历,司马迁在年轻时到国家各地游历,观察了各地的地理,特产,风俗,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神话传说等.为其更好的完成史记打下了一定的资料基础: 3.挫折激励,司马迁为李凌降敌辩解而遭受腐刑,在痛苦中他看清了世态炎凉:李凌将军以八千歩卒斩杀匈

司马迁一边忍受着酷刑一边干什么

司马迁一边忍受着酷刑,一边坚持写<史记>. 相关历史: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忍辱忍受腐刑. 太始元年,即公元前96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意思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意思是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这则成语是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回到长安.病危中的父亲向他讲述了想写一部史书的志愿,可惜未能实现,希望司马迁完成这个任务.三年后,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他广泛阅读宫廷中的藏书和档案,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开始了<史记>的著作工作.公年前99年,汉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获罪下狱.由于家里穷,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自赎,结果

类似卧薪尝胆胯下之辱忍辱的故事

1.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完成<史记>. 故事由来: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家贫,无钱赎罪.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毅然选择了腐刑.忍辱负重,完成<史记>. 2.晋文公重耳流浪异国19年,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故事由来: 晋文公在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