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怎样理解

孟子的意思就是说孔子是能适应时势发展的圣人,是识时务的圣人。从孟子的话里面可以看出孟子对孔子的尊重以及仰慕之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的伟大之处。圣之时者这句话在现代的意思是善行积聚起来以后越来越高尚,让善德越来越完善以后就成为圣人。

时间: 2024-10-03 05:19:39

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怎样理解的相关文章

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孔子的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这样评价孔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认为,孔子传承的文化传统,他是伟大的文化人,他的历史价值远在王侯将相之上,远在众贤人之上

老子荀子庄子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吗

老子.荀子.庄子.孟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前四人并非是孔子的学生. 老子: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朋友又是师徒.<史记>记载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在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道"一共出现了100多次,可见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之深.孟子:孔子有个徒弟叫曾子,孔子有个孙子叫子思,曾子是子思的老师,子思是孟子的老师.孟子并非是直接师承孔子.荀子:荀子的老师是宋子,荀子后改投儒家,在孔子与孟子的学说上总结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也并非师承孔子.庄子:庄子约生活

孟子是孔子的第几个弟子

孟子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孟子是不是孔子的学生

据考证,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大约于周赧王十一年辞世.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去世近100年.孟子说过:"予未得孔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意思是没有亲身受教于某人,只是崇仰自认学生而已.虽然孟子并非孔子的学生,但这并不影响他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成为儒学最重要的传人,从而最终成为公认的孔子创立儒教后的第二位大宗师.

孟子和孔子的异同

一.相同点: 1.孟子和孔子并称"孔孟",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是"仁"和"民本"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 二.不同点: 1.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 2.孔子有很深的贵族情结,孟子则有明显的精英情结: 3.孟子

孟子是孔子以后什么大师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儒学宗师,被人称为"亚圣",其所作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并一直被人引用,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把该剧设为自己的座右铭,而提到孟子,历代学者宗师对其总是不乏嘉奖.据悉,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程颐对于先圣孟子的评价,都认为:自从孟子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可以继承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了.是故才有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汤传周公,周公传孔,孔传孟的说法.

孟子是孔子老师吗

孟子不是孔子的老师,两者都是儒家代表人物,合称孔孟.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

孟子被称为什么圣

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与孔子并称什么

并称孔孟.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