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腹水怎么办

1、避免劳累

2、营养支持

3、限制水盐

4、戒酒

5、利尿

经验步骤:

    1

    避免劳累:尽量卧床休息,可以增加肝脏血流量,利于腹水的吸收、消退。适当的轻微活动,量力而行,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

    2

    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的食物,适量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可吃瘦肉、鱼肉、牛奶等优质蛋白。

    3

    限制水盐:腹水患者,尤其是低蛋白血症者,应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其次是水的摄入量。

    4

    戒酒:肝脏是代谢酒精的重要器官,酒精对肝脏的损伤非常大。

    5

    利尿:应用利尿剂,加速水分从肾脏的排出。利尿药的种类与剂量遵循因人而异、因腹水多少而异、因原发病而异,并非利尿药的用量愈大,腹水减少愈明显越好。

时间: 2024-12-17 20:30:18

出现腹水怎么办的相关文章

取多少卵后容易腹水

取超出150ml卵后容易腹水,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是体征而并非一种疾病. 产生腹水的病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心血管病.肝脏病.腹膜病.肾脏病.营养障碍病.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卵巢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

腹水多少为正常

腹水小于50ml为正常,正常人腹腔内少量液体来自壁浆膜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滤出.并通过脏浆膜的淋巴管和小静脉回吸收,当液体的产生和回吸收不平衡时,引起积液.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及性质不同,可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两大类.

正常人腹水是多少

腹水俗称肝腹水.正常人腹腔内有少量的游离腹水,一般为50毫升左右,起着维持脏器间润滑作用. 腹水(ascites),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是体征而并非一种疾病.任何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超过200ml即称为腹水.

肝癌晚期腹水放水一次放多少

肝癌晚期腹水放水一次放30~50毫升左右,主要还是看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确定. 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liver,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肝癌的年死亡率为20.37/10万,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占第2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农村中仅次于胃癌.由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临床应用和各种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AFP和超声显像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能够在无症状和体征的亚临床期作出诊断,加之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各种局部治

取卵b超多少算中度腹水

取卵b超过大约1000ml算中度腹水,腹水过多,会导致腹腔臃肿,出现四肢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腹水是在做试管婴儿取卵后产生的,这是由于这些宝妈们的卵泡发育程度或雌性激素过高.如果腹水不是太严重,妈妈们可以多吃利尿和高蛋白的食物,以靠自身的代谢来自然的排出腹水.如果说宝妈们的腹水很严重,十分难受的话,建议到医院进行穿刺放腹水或听医生的话,进行治疗腹水.

放腹水一次多少

临床上面第一次放腹水,一般主张不超过1000ml,第二次,包括以后放腹水,一次量不要超过3000ml.腹水,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是体征而并非一种疾病.任何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超过200ml即称为腹水.

腹腔穿刺能抽多少腹水

对于腹腔积液的病人,可以通过腹腔穿刺的办法进一步明确诊断,也可以获得标本进行相关的化验和检查.对于诊断性的腹腔穿刺,可以抽出5-10ml的量,用于化验可以抽吸100ml的腹水,而大量的腹水需要缓慢排液,并且首次排液量不能超过1000ml.因为大量的腹水多是由于慢性肝病所导致,而过多的排液容易诱发内环境的紊乱,甚至诱发肝性脑病的发生.对于大量腹水的病人,可以通过间断的排液或者留置腹腔引流管,控制性的排液进行对症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预防腹腔感染的发生.在治疗期间注意监测内环境指标的变化,预防离子紊乱

腹水多少会出现症状

正常情况下,人体腹腔内有少量游离腹水,超过50毫升可能会出现症状.腹水的患者会表现为明显的腹胀.腹痛,如果腹水继发感染,出现自发性腹膜炎,病人还会有明显的发热,并且还会有腹膜刺激征的表现.

肝硬化腹水多少需要抽

肝硬化引起的腹水是由门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其中大多数是肝硬化的晚期表现.为了缓解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大量腹水引起的胸闷.气促.少尿等症状,以及患者难以忍受时,可适当抽放腹水以缓解以上相应症状.一般每次放腹水不超过3000-6000ml,肝硬化的患者一次放腹水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的放腹水可以诱发肝性脑病和离子紊乱.但在静脉补充大量白蛋白的基础上,一般每放腹水1000ml,补充白蛋白6~8克.

腹水量多少的判断

按腹水含量不同.可分类为:少量腹水一般是300-500毫升,中等量腹水是500-3000mL,大量腹水3000mL以上. 腹水的病因是很多的,如肝硬化,内分泌疾病,癌性腹水,以及营养不良性等,如果出现的话,需要及时的进一步的检查和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