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丁桥的历史与由来

五丁桥,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北接五丁路,南接北校场西路。横跨五都路。五丁桥这个地名已有3000年历史了,据说在古蜀时期,蜀王锐意改革,想打通前往中原的道路,要求每五户人家出一男丁,将这些男丁集合在一起修路,五丁桥由此得名。

时间: 2024-07-29 21:12:54

五丁桥的历史与由来的相关文章

杭州丁桥属于哪个区

杭州丁桥属于江干区.丁桥一般指丁兰街道,东临余杭区.西接下城区.南连沪杭高铁和笕桥机场.北靠皋亭山.总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上塘河以南10.5平方公里,上塘河以北5.1平方公里.下辖24个社区.2个行政村和2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常住人口近8万. 丁兰街道景色优美,毗邻皋亭山旅游景区.千桃园.风情小镇.龙居寺等人文自然景观,是远近闻名的孝道之乡:东汉王朝命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的故乡,后人为纪念丁兰所建的丁桥.兰桥至今仍存,丁兰街道也因此得名. 北靠孕育丰富历史文化的皋亭山,坐拥杭州第一条人工

丁桥哪里有磨菜刀

1.丁桥嘉兴一新村三组就有,丁桥位于杭州市江干区西北部,距市中心9公里.东与余杭区世纪大道西路相临,西与拱墅区半山公园相临,南抵江干区笕桥,北靠皋亭山风景区.丁桥是杭州大型居住区,规划25万人在此居住. 2.镇政府驻笕丁支路,面积15.1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万.邮编310021.辖13个社区.2个行政村:丁兰社区.丁桥苑社区.同协社区.大塘苑社区.长睦苑社区.三义社区.后珠苑社区.明珠社区.赵家社区.美辰社区.勤丰社区.长虹社区.蕙兰社区:沿山村.皋城村.

无心法师3丁桥的结局是什么

白琉璃的结局是被无心所打败了.白琉璃出生在唐朝,在唐朝时被无心骗光了产业,这是在那个时代的纠葛.白琉璃在第三季中将会黑化,不再是第一二季中善良思想纯洁的白琉璃.但是白琉璃为什么黑化应该和无心的不死之身有关. 丁桥饰演的白琉璃会守护无心,照顾无心.白琉璃在前几季就是一个可爱的精灵,虽然每次都会取笑无心,无心也会反过来笑话回去,看着更像是两个损友,偶尔会互黑,但到了关键时刻会一直守护,这种关系看着很微妙. 白琉璃可能想要无心的不死之身的秘密,不仅被骗光了家产,还遇到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最后变成了精灵,

丁桥属于杭州哪个区

丁桥属于杭州江干区. 丁桥位于杭州市江干区西北部,距市中心10公里.东与余杭区世纪大道西路相临,西与拱墅区半山公园相临,南抵江干区笕桥,北靠余杭区星桥.丁桥是杭州大型居住区,可容纳20万人在此居住. 2014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发文<关于江干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笕桥镇.彭埠镇.九堡镇.丁桥镇撤镇设街,丁桥街道更名为丁兰街道.

丁桥属于哪个区

丁桥属于江干区.丁桥位于杭州市江干区西北部,距市中心10公里.东与余杭区世纪大道西路相临,西与拱墅区半山公园相邻,南抵江干区笕桥,北靠余杭区星桥.丁桥是杭州大型居住区,可容纳20万人在此居住.2014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发文<关于江干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笕桥镇.彭埠镇.九堡镇.丁桥镇撤镇设街,丁桥街道更名为丁兰街道.

五丁包子是哪五丁

参丁.鸡丁.肉丁.笋丁和虾丁.五丁包子,江苏省汉族名点,是在三丁包子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何时算起的

"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从我国社会文明产生之初开始算起的.据<史记>世系推测和古本<竹书纪年>相关记载,黄帝年代当在前30世纪至前25世纪左右.此外着重参考的是考古发掘资料,我国早期能确定已产生阶级分化的古遗址历史大约都在5000到6000年以上.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坛.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证实中国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台山通济桥的历史

通济桥在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是佛山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据专家考证,该桥早期由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通济桥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分别于嘉靖38年.隆庆2年.万历9年三次重修.天启六年户部尚书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取名为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村尾垂虹."并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已极少往来.解放后,佛山马

顺德大良甲子桥的历史

1.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海州老东门外,据清<嘉庆海州志>载:该桥为嘉庆年间海州知州唐仲冕建,因建于甲子年,故名. 2.桥为平桥全石结构,长10.宽3米,下有二个方形孔洞,保存完好. 3.桥侧有弧额石碑一通,碑文:"甲子桥"三个大字,为唐仲冕楷书.桥东南侧有井一眼,清代开掘. 4.桥下为甲子河故道,因是海州知州唐陶山倡导开掘,故又称"唐公河". 5.该建筑对研究清代海州的水利.交通.贸易等方面的历史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6.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