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马太福音24章的内容

1、提纲式解释马太福音24章的内容:

2、1-20:预言耶路撒冷和圣殿的毁灭。

3、21-28:人子的来临。

4、29-31:人子来临的先兆。

5、32-35:无花果树的比喻。

6、36-44:醒寤的紧要。

7、45-51:仆人等待主人的比喻。

时间: 2024-10-13 01:13:27

如何解释马太福音24章的内容的相关文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九章主要内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九章主要内容:保尔恢复了知觉,但他的右眼失明了,所以不能再上前线.保尔出院后和冬妮娅住到了布郎斯其的家里.他邀请冬妮亚参加城里共青团的会议.在会上,保尔因为冬妮娅的打扮和轻蔑挑衅的眼光和她争吵起来,两个人最终分手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

骆驼祥子第九章主要内容

<骆驼样子>第九章主要内容概括: 虎妞的到来打破了祥子的一切美梦,她谎称自己怀了祥子的孩子,出主意要祥子趁着过年给刘四爷认个干儿子,好顺利成章的和祥子结婚继承下刘四爷的车厂,祥子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落尽了虎妞的陷阱,他感觉到生活的一切都灰暗痛苦,借酒消愁.

昆虫记第3章主要内容

<昆虫记>第3章主要内容是描写了圣甲虫的造型术,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详尽地记录了法布尔的研究成果,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和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追求等. <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最为世人所知的一部作品,<昆虫记>共十卷,1878年发行第一卷,之后大约每三年发行一卷.

红岩第三章主要内容短一点

<红岩>第三章主要内容:成瑶过江回家找二哥成岗聊天,她把<挺进报>带回来给二哥看,二哥担心她,和成瑶争吵.成岗回忆以前的事情,抗日战争初期,他考进了工厂当了一名办事员,他到总厂的修配厂做管理员,那座工厂即将面临倒闭,机器不能用,工厂面临倒闭,他让工人复工,工厂恢复了.他担任印刷<挺进报>,与江姐见面又担任了写钢板的责任.

红岩第二章主要内容

<红岩>第二章主要内容: 天色快黑尽了,陈松林忙着在人丛中忙碌着,听到一些零零散散的对话,大概都是讨论重庆大学的事情.夜渐渐深了,顾客渐少了.这时,甫志高来到了书店,浏览着图书.在顾客中有一个头发长长.脸色苍白的青年,正聚精会神的读着书,这个青年常常最近来书店,有时入了神就会情不自禁的读出声来,于是,陈松林主动与他交谈,了解他叫郑克昌,他很歉疚耽误了他们的休息时间.到周一时,陈松林到重庆大学走进了华为的宿舍,看见郑克昌躺在黎纪纲的床上拿着本书读者着,了解到他是黎纪纲的表弟失了业暂时住到这里,陈

马太福音5章5节6节如何解释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温柔:温和,不反抗,不抵挡. 温柔的人:就是不为自己奋斗,与世无争的人──对于今世的权利和享受,抱持着退让的态度. 承受地土:就是在来世得着神永远的产业. 解释: (一)温柔的人不但对自己无所求,对别人也无所求,满足于神的安排:这样的人,不只胜过别人,且也胜过自己: (二)我们在这世上乃是客旅,我们所羡慕的,乃是天上更美的家乡,因此,我们不为这地上的一切与人相争: (三)一个肯背十字架的人,才是真温柔的人:凡是处处事事不愿意叫自己吃亏的人,在他绝对温柔不来:

三国演义最后一章主要内容

最后一章即为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主要内容:吴主孙休病卒,乌程侯孙皓继立.晋帝司马炎派羊祜前往伐吴,羊祜与吴将陆抗结好,孙皓大怒,罢免陆抗.羊祜病卒,临终前向司马炎推荐杜预.司马炎遣杜预.王浚等人分兵攻击东吴,兵临城下,吴主孙皓出降,吴国灭亡,晋朝统一了天下.

红岩25章主要内容

<红岩>第二十五章的主要内容是:严醉带特遣队从美国归来,传密令"分批密裁".渣滓洞女监绣红旗喜迎解放,特务要江雪琴和李青竹转移到白公馆,江雪琴.李青竹和监狱里的人告别. <红岩>是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红岩>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

童年高尔基第2章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第二章主要描写了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这三件事情. 2.作品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