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恨什么意思

嗔,又称嗔毒,嗔恚嗔,是指人有恚忿之心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恼怒打骂伤害他人。嗔恨:愤怒怨恨。

出处例如:

1、唐《律师体公碑》:咄因吾身,生彼瞋恨,乃别立一室。室纔方丈,晏然安居,不践门閾。

2、唐《诗》之二八八:顺情生喜悦,逆意多瞋恨,但看木傀儡,弄了一场困。

时间: 2024-09-25 23:20:53

瞋恨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

皈依需要注意什么

皈依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坚固信仰.变化气质,把过去的贪心化為喜捨,把瞋恨化為慈悲.把懒惰懈怠化為勇猛精进,把消极悲观化為积极乐观,并进而求受在家五戒.八关斋戒等,来提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马头象征什么意思

马头象征着一种化相.古代马头(梵名Hayagriva)是观音千千万万化身中之一种化相,是帮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形相.他相貌凶恶,令人毛骨悚然.但他的忿怒形相,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现的,其背后是对众生之悲心,而并非忿怒或瞋恨心.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什么意思

不变随缘是佛境界,随缘不变是菩萨境界. 所谓不变就是指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跟佛心一样从来不变.但是凡夫迷惑了,妄心当家,真心不起作用了.妄心当家就是"随缘随着变",遇顺境贪心生了,遇逆境瞋恨心生了,不停地起变化.佛菩萨的本事就是不管遇什么境界,他能如如不动,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佛遇到尊敬他的人,他用慈悲心,遇到杀他.骂他.打他的人还是用慈悲心,永远不变.这是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 所谓随缘就是恒顺众生,应机说法.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众生说什么法门,就说什么法

手串108颗有忌讳吗

佛珠多少颗含义之一百零八颗在佛学上认为,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就是对应了百八三昧,包括了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个数,一百零八颗佛珠就是表示单纯的一百零八种烦恼.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一百零八无量三昧等等.是包换斩断一百零八种烦恼等等,使得身心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佛珠多少颗含义之五十四颗五十四颗佛珠就是表示菩萨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格位次,其中包括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并且在加上四善根位.五十四颗佛珠是变色修身的境界.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舍心.愿心):

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出自哪里

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出自<西湖佳话·放生善迹>.意思是提倡每个人应具备菩萨的慈悲心肠,对外慈悲为怀,但必要时刻也应有伏魔卫道的霹雳手段,在面对坏人时绝不能手软,该亮剑时就要亮剑,才能捍卫正义和保护良善.其是一句中国古语,用来警喻为人处世要刚柔并济,才有奇效. 佛教认为,只要满怀慈悲不起瞋恨,威即是德,大威即是大德,制恶伏恶即是导善行善,霹雳手段即是菩萨心肠的表现.菩萨或为了调伏顽劣的众生,或为了遏止恶人的恶行,有时应机示现金刚怒目之相.藏传佛教中,大威德布畏金刚是文殊菩萨的愤怒化身,大威有伏恶

菩萨心肠霹雳手段什么意思

雷霆手段是指:铁手腕.铁血政策.高压政策.专政一类的东西:菩萨心肠是指仁慈善良宽容. 原文是用霹雳手段(与雷霆手段是同义词),显菩萨心肠. 佛教认为:只要满怀慈悲不起瞋恨,威即是德,大威即是大德,制恶伏恶即是导善行善,霹雳手段即是菩萨心肠的表现.菩萨或为了调伏顽劣的众生,或为了遏止恶人的恶行,有时应机示现金刚怒目之相. 藏传佛教中,大威德布畏金刚是文殊菩萨的愤怒化身,大威有伏恶之势,大德谓护善之功,故名大威德布畏金刚.可见佛法并非绝对禁杀. 经载:波斯慝王有一天禀告释尊:"佛陀啊!我国中有大盗贼

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完整句子

菩萨心肠霹雳手段:慈悲为怀怒目形象.是一句中国古语,用来警喻为人处世要刚柔并济,才有奇效. 佛教认为,只要满怀慈悲不起瞋恨,威即是德,大威即是大德,制恶伏恶即是导善行善,霹雳手段即是菩萨心肠的表现.菩萨或为了调伏顽劣的众生,或为了遏止恶人的恶行,有时应机示现金刚怒目之相.藏传佛教中,大威德布畏金刚是文殊菩萨的愤怒化身,大威有伏恶之势,大德谓护善之功,故名大威德布畏金刚.可见佛法并非绝对禁杀.经载: 波斯慝王有一天禀告释尊:佛陀啊!我国中有大盗贼,我领兵讨伐, 把贼人杀死了, 犯了杀业.释尊回答:

马头有什么好的寓意

古代马头金刚是观音千千万万化身中之一种化相,是帮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形相.他相貌凶恶,令人毛骨悚然.但他的忿怒形相,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现的,其背后是对众生之悲心,而并非忿怒或瞋恨心.马头金刚也叫马头观音.马头观自在,藏语称"丹真"其重要标识是小马头正仰天长啸.以配止观所说六观音之狮子无畏观音,为畜生道之教主,是无量寿之忿怒身,以观音为自性身,以马头置于首,故曰马头观音,亦曰马大士.为大忿怒威猛摧伏之形,故称马头明王,乃五部明王中莲华部之明王也, 如转轮圣王之宝马驰驱四方而威伏之,表跋涉

瞋目而视什么意思

瞋目而视就是怒目而视,瞋目的意思是发怒时瞪大眼睛.出自宋代苏轼 <代侯公说项羽辞>:项王嗔目而视,大怒,叱侯公 .其他例句还有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赵盾不得已,将身闪开,放灵公进园,嗔目而视岸贾曰,亡国败家,皆由此辈,恨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