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什么目什么的成语

头昏目眩,成语解释:头发昏,眼发花。成语出处:乌兰巴干《草原上的驯马姑娘》:我仿佛置身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有点头昏目眩。头晕目眩,成语解释:头发昏,眼发花。成语出处: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头眩目昏,成语解释:头发昏,眼发花。成语出处:明代袁宏道《锦帆集·尺牍》:连日头眩目昏,呕血数斗,恐逐不能起,未免以墓文累大笔也。头昏目晕,成语解释:头发昏,眼发花。成语出处: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政看了,气的头昏目晕。

时间: 2024-08-22 09:24:09

头什么目什么的成语的相关文章

带目字的成语

1.带目字的成语:面目全非.目中无人.耳聪目明.目不暇接.目瞪口呆.历历在目.赏心悦目.眉清目秀.目光炯炯: 2.极目远眺.引人注目.目不转睛.光彩夺目.举世瞩目.触目伤怀.触目惊心.耳濡目染.瞠目结舌.众目睽睽.游目骋怀: 3.璀璨夺目.头昏目眩.有目共睹.拭目以待.死不瞑目.巧立名目.金刚怒目.怒目而视.头晕目眩.刮目相看.

带有耳和目字的成语

带有耳和目字的成语有: 1.耳聪目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2.耳濡目染:形容听的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3.掩人耳目: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4.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5.稗耳贩目:比喻见闻浅薄.

含目火的成语

含"目"字的成语有: 1.一目了然: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2.举世瞩目:指全世界的人都关注着某个事物或事情,形容影响很大. 3.目中无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4.目不转睛:形容注意力集中. 5.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含"火"字的成语有: 1.火冒三丈: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2.水深火热:指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3.炉火纯青:比喻功夫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4.如火

什么目圆什么成语

在中国成语大全中,第二三个字是目圆的成语,只有怒目圆睁. 释义:发怒时瞪大了眼睛.形容很愤怒. 出自于<别饿坏了那匹马>:我张皇地回过头来,看到了父亲怒目圆睁的脸. 近义词:怒目而视.戟指怒目.金刚怒目.星眼圆睁.横眉怒目. 反义词:心如止水.眉开眼笑.平心静气 .慈眉善目. 例句: 1.我看见了他怒目圆睁的脸: 2.他那一副怒目圆睁的样子,真令人害怕: 3.鲁智深听说镇关西强占民女,,顿时怒目圆睁,气冲斗牛.

什么然在目四字成语

1.宛然在目:宛然,仿佛.如同清楚地呈现于视野中.出自袁宏道<公安二圣夺重修天王殿疏>中"使来者一人斯堂,而文献宛然在目."偏正式中性成语.常用作谓语:指仿佛逼真的样子. 2.昭然在目: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出自<魏书杨播传>中"若率众一临,方寸各乱,人人思归,则郡围自解.不战而胜,昭然在目."中性成语,常用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明白. 3.赫然在目: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样子.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一只兔子头一把尺子是什么成语

一只兔子头一把尺子代表的成语是垂涎三尺,以下是这个成语的相关信息: 成语:垂涎三尺: 释义:流出来的口水有三尺长,原形容嘴馋到极点,现多形容见了别人的好东西就眼红,并极想弄到手的贪婪样子: 出处:出自唐朝柳宗元的<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近义词:垂涎欲滴.馋涎欲滴: 反义词:不屑一顾.视如敝屣.不忮不求: 示例: 对面坐着一个垂涎三尺的小黑白花狗,挤眉弄眼得希望吃些:这个孩子看见

成语头什么目什么

1.释意:是头晕眼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有时也形容被繁琐的事情弄得不知所措: 2.词性:成语: 3.出处: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六回:"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夺光,使人头晕目眩": 4.用法:通常作谓语或定语,指头部发昏.眼睛昏花: 5.近义词:头晕眼花: 6.反义词:耳清目明: 7.例句一:看到你这个问题让我头晕目眩,我不知道怎么来回答你: 8.例句二:都市世界的繁华,让我有种莫名的头晕目眩,感觉没了乡村的那种恬静.

目瞪什么什么成语

成语:目瞪口呆: 解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敦煌变文集>朱解低头亲看札,口呿目瞪忘收唇: 例句: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目瞪口呆: 近义词:目定口呆,瞪目结舌,瞠目咋舌: 反义词:泰然自若,神色自若,从容不迫. 类似成语: 1.目瞪心骇: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 2.目瞪口哆:形容吃惊的样子: 3.目瞪舌挢: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4.目瞪口噤: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5.目瞪神呆:形容吃惊的样子.

什么目什么珠成语

什么目什么珠的成语有两个: 1.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出处:晋朝卢谌<赠刘琨>的"夜光报于鱼目". 2.鱼目乱珠:基本释义以鱼眼为珍珠.比喻以假乱真. 出处:汉朝魏伯阳<参同契>卷上的"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