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李白的塞下曲是什么意思

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

第二句: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

第三句:“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第四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时间: 2024-09-30 03:06:20

请问李白的塞下曲是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

李白的塞下曲抒发了什么情感

<塞下曲>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 战斗的歌 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请问李白第一任老婆叫什么

李白的第一个老婆,是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下娶了她,其实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不爽,没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但是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

请问李白和白居易见过面吗

没见过面.李白生于701,逝世于762.白居易生于772,逝世于846.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经逝世. 人物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请问李白是谁

李白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 李白(701年到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李白在塞下曲其三的表现手法

1.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2.借喻.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

李白的塞下曲描写的情景是什么

诗歌前面四句写环境,抒心绪.五月的天山,白雪皑皑,千年不化,冷风嗖嗖,寒气逼人.在内地,这可是一个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季节.巧妙的对比凸现边地的苦寒恶劣."无花"二字双关春风不到.万物凋蔽的荒芜萧索,"五月"则又分明暗示天山一带一年四季朔风凛冽.寒凉刺骨的气候特点.一二句环境描写烘托三四句的乡思离愁."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简称,暗含思乡离别之苦怨."笛中闻折柳"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春风不度,无柳可折,无花可赏,

关于塞下曲其一李白

1.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译文: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3.此诗表现了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李白塞下曲的创作背景

背景如下: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塞下曲>简介: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平定边患.全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诗中有对战斗场景的描述,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丰富,意境浑成,格调昂扬,豪气充溢,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请问唐代诗人李白是怎么样死的

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 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