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通假字有急用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椅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4、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5、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时间: 2024-11-15 00:54:47

核舟记通假字有急用的相关文章

核舟记按什么顺序写的

核舟记是按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写的.<核舟记>是明末的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魏学洢[yī](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号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明末散文家.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他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户仕宦人家,父亲是一位名臣.

核舟记的作者简介

核舟记的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年出生,约1625去世, 明末散文作家.字子敬,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嘉善今属浙江人,万历四十年1571为诸生.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做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 魏学洢生活在晚明阉党横行的时期,天启年间,父亲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诬下狱,魏学洢暗中

核舟记高度赞叹核舟技艺的句子

1.<核舟记>高度赞叹核舟技艺的句子:技亦灵怪矣哉! 2.<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核舟记为什么要统计

1.<核舟记>统计的原因是为了对全文进行总结,与第一段首尾呼应,并强调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的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 2.<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

核舟记原材料是一个什么核桃

核舟记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核桃,而且"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并且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核舟记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核舟记用了首尾呼应,记叙,描写,说明等等写作手法. 1﹒思路清晰,结构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领,结尾归结,不仅首尾呼应,而且都夹有评论. 2﹒说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就"核舟"的整体而言,详写船头.船舱两侧.船尾,略写船背:就正面而言,详写"船头"所坐的三人,略写船舱.船尾.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系由"大苏泛赤壁"这一主旨决定的. 3﹒说明语言简洁.生动.如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运用的语言不仅

核舟记是几年级的课文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核舟记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核舟记>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常用这种顺序.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q

核舟记说明对象是什么

核舟记说明对象是核舟.文章讲述的是一件精巧的工艺品,特点是雕刻手法高超,构思巧妙,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了众多人物与精巧玩物,并有许多刻字,足见雕刻着手法之精妙.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