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是什么

合同纠纷的解决有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等方式,协商或调解是最先采用的方式,当协商或调解解决不了时,是仲裁还是审判,还可以依合同的约定。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第2项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纠纷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时间: 2024-09-08 16:15:41

企业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一旦发合同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以下三种途径予以解决: ⑴调解.即在第三者的主持下,纠纷当事人经过自愿协商,排除争端,达成和解. ⑵仲裁.合同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可以提请仲裁机关居中判明事实,分清责任,依法作出裁决. ⑶诉讼.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解决合同纠纷. [法律依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手房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哪些

二手房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有: 1.协商解决,应按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加以解决: 2.仲裁解决,由一定的机构以中间人或第三者的身份,对双方发生的争议,在事实上作出判断,在权利和义务上作出裁决: 3.诉讼解决,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因合同纠纷提起诉讼,由合同履行地或者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管辖.

如何选择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

选择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的方法是: 1.协商,通过相互协商解决纠纷,这是最佳的方式: 2.调解,可以要求有关机构调解: 3.仲裁,双方在纠纷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4.诉讼,可以将合同纠纷起诉到法院. [法律依据] 根据<合同法>第七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设备安装合同纠纷怎么解决

根据<合同法>规定,设备安装工程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 (1)协商解决或调解解决是由合同当事人双方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或在第三人的主持下,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协议以解决纠纷的一种办法. (2)仲裁,是指经济合同仲裁机构依据经济合同仲裁法或规则,对经济合同当事人双方的争议,做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行为.双方可以协议选定仲裁机构.仲裁员.但仲裁的时间长,费用相对也高. (3)诉讼,是指当事人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审理双方之间发生的合同争议,做出

公司发生合同纠纷如何解决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37条的规定,解决合同纠纷共有4种方式. 一是用协商的方式自行解决,这是最好的方式: 二是用调解的方式,由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三是用仲裁的方式由仲裁机关解决: 四是用诉讼的方式.

如何约定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

解决合同纠纷共有4种方式: 一是用协商的方式: 二是用调解的方式,由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三是用仲裁的方式由仲裁机关解决: 四是用诉讼的方式,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寻求纠纷的解决. [法律依据]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合同争议.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应当履行发生法律

租赁房屋合同纠纷怎么解决

租赁房屋合同纠纷解决方式有: 1.协商解决: 2.可以要求第三方中介出面调解解决: 3.到租赁房屋所在地法院起诉解决. [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总则>第十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消费纠纷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消费者纠纷解决途径:1.协商:双方首先通过协商,达成和解.2.调解:包括民间调解.行政调解和法院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仲裁: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而且达成书面协议将纠纷交给第三方,各地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纠纷双方有义务执行该裁决,从而解决纠纷的法律制度.5.诉讼:当发生民事纠纷,当事人各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法律规定的解决产品质量民事争议的最后途径. 法律依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商铺租赁合同纠纷如何解决

一.协商解决 找当地的派出所或者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建委(负责租房等问题)或者中介进行协调. 二.申请仲裁解决或者民事诉讼解决 协商不成的,应当按照房屋租赁合同中约定的民事诉讼或者申请仲裁解决. [法律依据]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