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是: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本句话的解读是:不以言举人,有言者不必有德,是说话说得好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所以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够只听他说得好便以为一切都好,轻易地去推举他,话说得很好的人也有可能人品极坏,所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说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就是说粗鲁的人有时也可以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所以圣人会采用,人品坏的人,有时也可以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所以君子不会以人废言。

时间: 2024-11-15 10:44:57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的相关文章

关于言和行的名言

1.一言而可以兴邦 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5.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 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7.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9.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10.言无有善恶也,苟有得乎吾心而言也,则其辞不索而获.

不以人废言上一句

上一句是:君子不以言举人.译为现代汉语: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因为别人的话就推荐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说的话."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句话出自<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关于教育理念的名言

孔子关于教育理念的名言有: 1.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2.子曰:"有教无类". 3.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论语中关于感恩的语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6.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7.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0.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吉祥语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言必信,行必果.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9.欲速则不达1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3.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的关于君子的名言

1.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君子贞而不谅: 5.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君子不器: 7.君子合而不间,小人间而不合: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古代举人能当什么官

地方官.举人是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的称呼,其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

举人相当于什么学历

科举号称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参加科举的人员中有秀才.举人.进士等称号.那么,举人相当于现代教育的什么级别呢? 举人相当于什么学历 秀才参加乡试合格的,就是举人,相当于本科学历.注意,乡试不是在乡里考试,乡试是在省城举行的.而且,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取得秀才资格后,不是一定就有资格参加乡试的,秀才在参加乡试前,要参加本省教育主管官员巡回组织的科考,科考成绩优良的秀才,才有资格被选送到省城参加乡试. 举人原意是指被举荐的人,因为科举考试之前实行荐举制度,各地人才因为孝廉或者其他才能被举荐

举人和进士做官区别

1.除了前途的差距,即便举人跟进士处于相同等级的官职上,进士地位也比举人高.因为过去官场受科举千年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考中科举的时间.级别等方式作为区分.如果考中状元,就比探花地位高.道理是一样的. 2.科举经过千年发展,到明.清时,才较为完善.在当时,那些能在省里熬出头的,被称为举人.能够通过京城.皇帝考核的,则被称为进士.从举人到进士,很多人一辈子都考不上. 3.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生不得志.对于朝廷来说,就可能是个隐患.中国历史上,因为科举不中,转身造反的,并不在少数.如果是一般的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