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菩提心的本体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时间: 2024-10-03 17:51:17

什么是菩提心的相关文章

菩提心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菩提心的三要素分别是:出离心.慈悲心.般若.没有出离心的菩提心不纯净,自己也不纯净,就是老人讲的,缆绳还系在岸上的桩子上不愿意砍,这个菩提心很难往前突飞猛进.第二要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的菩提心缺少自觉觉他的愿力,是不够广大的.这二者要运用,不落空有安住中道要有空性智慧,最后用空性智慧使前二者真正地圆满.

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

菩提心是智慧生命的根本,是一切有情生死轮回的根源.世间善心或者恶心是有情生命在生死轮回中因种种业缘而生,是相对而言的.有了菩提心这个生命的根本,才有了种种世间善恶因果. 善行是善心的结果,而善心是善行的出发点,我想大家都会认为我说的模棱两可,但是做什么事都要讲究结果,就算过程精彩也是为了结果打基础.如果你有善心而没善行就好像纸上谈兵,谈了很多还是无从下手,所以没有善行的话善心的话好像一堆废墟,如果你一直说你有善心但你从来没有去表现你的善心,这有用吗?没用.无论心是怎样,但行动才能给人带来实在的东

菩提心分类有哪几种

关于菩提心的种类差别,菩提心简要地说,可以归纳分为两类: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佛果的无上菩提,正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所谓愿菩提心,是将菩提心转化为愿力.学佛首先要发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立志."志当存高远",志向越高,成就也就越大.

到底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菩提心的本体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

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

真正的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而且真正的菩提心也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 菩提心居于深层潜意识,而且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

菩提心具体是什么意思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思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佛学中末那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创造产生的.阿赖耶识中有相分.理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菩提心的缘起是其中的证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体现.

菩提心有几种

菩提心有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华严经>中云:"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真实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而依次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 胜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什么是神通

神通是通过神灵而感应沟通,是宗教术语,印度梵文的意译,来自<菩萨璎珞经>.<楞严经>.神通,即可令己心念如意而行,相互通达.若无神通,则无有方便.无有方便则不能摄受六道众生,令众欢喜修行正法.故言菩萨不依神通度众者,未发菩提心,不具道种智,依心讲法之初学菩萨也.

佛教双运是什么意思

佛教双运就是指悲智双运,自己既要修慈悲心,又要修自己的智慧. 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