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游列国歇后语

1、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

2、理谐音礼,孔子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倡礼乐复兴,因此在周游列国时常向各国国君推行礼的政治理念;

3、这句歇后语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礼仪规矩太多,也有形容一个人爱讲大道理爱说教的意思。

时间: 2024-08-12 09:44:23

孔夫子游列国歇后语的相关文章

孔夫子游列国下一句歇后语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礼(理). 这是一句歇后语,意思是一个人的礼仪规矩太多.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

孔夫子讲学的歇后语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类似的歇后语还有: 1.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2.孔夫子打哈欠,满口书生气. 3.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4.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5.孔夫子门前讲论语,自不量力. 6.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 7.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8.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才.

孔夫子的褡裢歇后语

孔夫子的褡裢歇后语是两头输(书):书呆(袋)子.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有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

孔夫子念文章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孔夫子念文章歇后语下一句是咬文嚼字.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的释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的是着重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咬文嚼字在汉语成语上的意思是,在词句上斟酌推敲,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等.出自杀狗劝夫的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故事中表示的是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孔夫子的嘴巴歇后语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其他类似的歇后语: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班门弄斧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教<三字经>--大材小用 孔夫子周游列国--净是理

孔夫子背书籍歇后语

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关于孔夫子的歇后语还有: 1.孔夫子说话,出口成章: 2.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3.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4.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5.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6.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7.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 8.孔夫子的褡裢,书呆子: 9.孔夫子的坟,久慕: 10.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搬家的歇后语

1.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2.解释: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抄,倡导仁义礼智信.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袭<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所以他家中的藏书有很多,搬家的时候,也是以书本居多. 3.这里的书谐音为"输",用来比喻总是失败.

孔夫子的弟子歇后语的下一句

闲(贤)人.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作用,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

孔夫子的弟子歇后语

1.孔子的徒弟--闲(贤)人. 2.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3.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