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主要有:

1、迷惑。例如: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 以惑愚瞽。

2、惑动。例如:东汉班固的《汉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惑失道,后大将军。

3、迷恋 。例如:秦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不亦惑乎。

4、疑惑,令人不解。例如:唐代韩愈的《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5、 迷乱。例如: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幽暗昏惑。

6、惑妄,即迷于邪说。例如: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为奴婢所惑。

“惑”字在现代文中的意思主要有:

1、心疑不定,不明白对还是不对。例如:疑惑、困惑、惶惑、智者不惑等。

2、使迷乱。例如:迷惑、乱惑、蛊惑人心等。

3、引诱。例如:诱惑、魅惑等。

时间: 2024-09-27 05:09:37

惑在古文中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

古文中幽的意思

古文中幽的意思有: 1.阴暗.昏暗.出自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深邃.出自<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3.幽静.出自杜甫<北征>: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4.幽雅.出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5.通"黝",黑色.出自<礼记·玉藻>:再命赤靶幽衡. 6.幽静隐蔽的地方.出自<管子>: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 7.古地名.在今北京市及所属

或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或在古文中的意思有一下几个: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例如,或许,或者.或然.2. 某人,有的人,例如,或告之曰. 3. 稍微,例如,不可或缓.不可或忽.不可或缺.4.语气词,常用于否定中加强语气.5.同"惑",迷惑.

古文中有关心烦的句子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文中有关心烦的句子. 1.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 2.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3.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6.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7.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8.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9.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10.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 1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2.人如风

释褐在古文中的意思

"释褐"在古文中的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出自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释褐>:"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十二日,赐新及第进士诸科吕蒙正以下绿袍靴笏,非常例也.御前释褐,盖自是始."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大渐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大渐在古文中的意思是皇帝即将驾崩. 大的解释: 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渐的解释: 1.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渐.渐进.渐渐.渐次.渐悟.渐冉.防微杜渐. 2.加剧:疾大渐. 3.疏导:渐九川.

鄙在古文中的意思

鄙在古文中的意思有边远的地方:鄙陋,鄙俗:轻贱:鄙薄,轻视等.例如,孔子鄙其小器,鄙的意思是鄙薄.轻视. 文言文鄙的意思 ①边远的地方.<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鄙陋,鄙俗.<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④鄙薄,轻视.<训俭示康>

戡在古文中的意思

戡在古文中的意思是用武力平定,也有刺杀的意思.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是在五四时期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相对而言,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是奇句单行.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後的骈俪文已经盛行于世,其文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後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作为文章的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

让在古文中的意思

让在古文中的意思: 1.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 2.请人接受招待:-茶. 3.索取一定的代价,把财物的所有权转移给别人. 4.表示指使.容许或听任. 5.避开:躲闪.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若在古文中的意思

若在古文中的意思: 1.像.<赤壁之战>:"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2.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你:你们:你(们)的.<鸿门宴>:"若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 4.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5.至于.<齐桓晋文之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