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哪个好

应试教育好。

两者的区别:科举制度是自由学习,自选科目针对性的学习,应试教育是为了全面发展,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就是一切,强国之路需要国民的全面发展,只有国民素质的提高才能增强国力的发展啊。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名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相对应。

时间: 2024-08-06 04:50:41

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哪个好的相关文章

科举制度的意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一种学而优则仕的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积极与消极意义 积极: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消极: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度概述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

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

隋唐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 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2.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置进士科.进士科是隋炀帝推广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在隋朝时,科举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只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三种形式.到了唐代,科举制度才逐步完善. 科举制度有哪些弊端? 一.成为统治的工具 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二.束缚思想 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三.产生家庭悲剧 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

科举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隋文帝杨坚开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距今约1400年.唐太宗推行科举.武则天首次开设"殿设",亲自选拔人才.科举制在清末废除,存在了大约1300年.科举之前,魏晋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将人才划为九等,看重门第都是贵族子弟,寒门皆下流.汉时曾采用地方推举有德之人担任国家公职.例如曹操就举孝廉出身.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科举制度什么时候时期开始的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当代有何借鉴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大规模的国家考试,科举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官职,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对于当代的借鉴意义: 一,要设法建立任人唯贤的制度,尽可能避免任人唯亲的现象发生,科举制度的考试就是为了避免任人唯亲而设立的: 二,要设法从多个角度考察人才,而不能僵硬化.死板化,这是科举留给后人的反面教材.

慈禧太后废除科举制度的具体时间

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废除科举.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唐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