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在情感表达的克制和力道的凸显之上,还有一种空灵飘逸的澄澈意境。

时间: 2024-10-25 14:17:17

如何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相关文章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什么情感

苏轼的水调歌头,整首词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仿佛与明月对话,实则是词人在探讨人生意义,抒写内心的美好情怀,不应该算是表达爱国情感的词. 上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他在出世与入世中的矛盾挣扎,但是最终选择了入世"何似在人间".也就说他虽然想逃遁人世间,做陶渊明一样的隐者,还是放弃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下阙:"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是园"表达他思念弟弟的心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怎样评价苏轼

王国维<人间词话>是这样评价苏轼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苏轼的词旷达,辛弃疾的词豪迈.没有他们二人的胸襟而又想学习他们写词的风格,就好像是东施学习西施捧心一般的照搬照抄,效果会适得其反.苏轼和辛弃疾虽同属豪放词派,但二者风格不同,苏轼的词多心胸旷达,乐观积极,故曰"旷",辛弃疾的词多表达自己的报国壮志却往往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感慨,故曰"豪".

如何评价苏轼

评价: ⒈从目标方向论,他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之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少时的苏轼是很崇尚儒家思想的,他一心考取仕途,以取得功名,然后报效朝廷为自豪: ⒉从思维论,苏轼是一个思维开阔,他的诸多作品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他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 ⒊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他是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而且堪称才华四溢,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⒋他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

如何评价苏轼的文学地位

苏轼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个突出的人物,是个全面发展的人物,他的诗.词.文.书.画皆是大家之作,而且有鲜明的个性.他的书法是宋四家之首者,而且擅长工画,赏鉴能力很强,题画诗独具慧眼.同时散文成就也很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姣姣者,其词是豪放派的开山祖.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评价:"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词多不协".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个文坛领袖,其周围团结了一大批文学大家,包括"苏门"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等都团结在苏氏兄弟周围.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意思是什么

<水调歌头>全文意思: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g

如何评价苏轼的赤壁赋

由<赤壁赋>品苏轼人生政治上的失意,萧声哀怨.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 从苏轼的<赤壁赋>中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本文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长短错落."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贬谪黄州期间.苏轼因"乌台诗

苏轼写水调歌头当时的处境如何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写水调歌头的心情是什么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如何评价苏轼寒食帖的文学价值

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实为此卷的写照. 清高宗: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後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後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於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茍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於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1748)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 黄庭坚:东坡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