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的词眼是什么

1、杜甫登高的词眼是“悲”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2、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3、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4、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时间: 2024-11-10 01:28:15

杜甫登高的词眼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一剪梅李清照词眼是什么

词眼:春愁.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

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如梦令>的词眼是:"醉",词眼指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共2首 1.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 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2.<如梦令>"昨夜

声声慢的词眼

<声声慢>的词眼为"愁".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韵体,用"仙吕调".李清照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

杜甫登高什么颈联

杜甫的<登高>的颈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该句包含的悲伤之情有: 1.他乡作客,羁旅之悲: 2.常作客,久旅之悲: 3.万里作客,远旅之悲: 4.又当萧瑟秋天,凄凉之悲: 5.年已暮齿,一事无成,年老之悲: 6.亲朋亡散,孤独之悲: 7.孤零零地独自去登高,寂寞之悲: 8.身患疾病,病痛之悲.

杜甫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

1.<登高>这首诗格律精严.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七律.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 2.<登高>这首诗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一首诗并不能因为格律,就能成为伟大的作品,诗中的气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诗的核心.

杜甫登高讲的是什么

1.杜甫的悲秋诗<登高>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2.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3.这是重阳登高感怀诗,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全诗借景抒情,首联与颔联刻画眼前景物渲染秋天气氛:颈联和尾

杜甫登高的主旨句是什么

杜甫<登高>的主旨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等名作,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

虞美人前六句词眼以及理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个改字成了全词题眼.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杜甫登高赏析

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此诗八句皆对.仔细品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