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有几个自然段

《景阳冈》有13个自然段,第1-4自然段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第5-7自然段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第8-12自然段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第13自然段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景阳冈》是人教版《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课文,该文作者是施耐庵。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时间: 2024-11-03 00:52:22

景阳冈有几个自然段的相关文章

乡下人家第一自然段怎么批注

1.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批注: 2.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3.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4.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1.自然段是语文术语,指文艺作品中作者根据作品内容和主线进度安排的独立的一段文字.自然段可以表达一个较为清晰的场景.概念.动作等.是构成作品除词语和句子之外的最小语言单位. 2.自然段由若干句子组成,每句话相互连贯,才能形成一个自然段,反则应分为两个自然段.若干自然段可以构成一个大段,以表达一件相关的事情的发展经过,也可以直接构成一篇文章,即文章只有一个问题,或者一件事,等等.

祖父的园子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0个自然段.<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第7课,出自<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 该文作者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该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小学自然段有什么结构

自然段是是表现文章层次的最小结构单位,自然段结构有普通段.开篇段.过渡段和结尾段. "自然段"也称"标点段",文章通常是由若干层次和段落组成的.一个层次通常包含若干个段落,所以又称为"大段"或"功能段".

小学自然段结构什么意思

小学自然段结构是表现文章层次的最小结构单位,自然段结构有普通段.开篇段.过渡段和结尾段:特殊的段落有对话段,多见于文学作品."自然段"也称"标点段",文章通常是由若干层次和段落组成的.一个层次通常包含若干个段落,所以又称为"大段"或"功能段".

自然段怎么划分

1.自然段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节",一般每一自然段的前面空两格,不过如果前面一部分的最后是冒号的话,这小节就跟前一小节合在一起.自然段有长也有短,短的也许只有一个字如"是!" 2.这种大多出现在直接对话的文章里.自然段是相对于逻辑段而言的,指的是"换行而又能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3.一个自然段就是指一段话,以开头空两格为标志,大段就是指这篇文章的结构划分,一个大段可包含一个或多个自然段,这种大段不是作者自己分的

二年级画杨桃有几个自然段

二年级课文<画杨桃>是岑桑写作的一篇文章,其中一共有18个自然段,在划分自然段的时候有一个方法,只要是看到前面空两个格儿,另起一行的,就是一个自然段. <画杨桃>文章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时间的脚印有几个自然段

时间的脚印有25个自然段,<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年春季修订版)第8课的课文,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初中(juniorhighschool),是初级中学的简称.初中是中学阶段的初级阶段,初级中学一般是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学,是向高级中学过渡的一个阶段,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

一个接一个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一个接一个课文有4个自然段.前三节格式相似,每节共3句话:第一句讲孩子被成人世界惊扰后的不开心,第二句是孩子的希望,第三句是孩子转念之后的喜悦.每一节的第一句连接着上一节的结尾,内容环环相扣,与题目"一个接一个"相契合.最后一节诗中孩子天真的发问,使诗歌更富有童趣,引发小读者们的情感共鸣. <一个接一个>是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作品.她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受这个世界,用最接近儿童的语言表达简单的内心世界.本文入选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