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写马说的用意是什么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对人才的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希望统治者能够重用人才。

时间: 2024-10-08 10:58:11

韩愈写马说的用意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韩愈写马说的历史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抚养.25岁考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3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于贞元十一一十六年

韩愈写马说的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韩愈(768到824),唐代文学

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什么

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和险躁,让他的儿子懂得恬淡寡欲,要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诫子书>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也是中国人极为推崇的一句座右铭.诸葛亮老来得子,对小儿子诸葛瞻甚是喜爱.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得意之情也曾溢于言表:"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诸葛瞻是个天才少年,博闻强记,触类旁通.但是诸葛亮却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

作者写诫子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书>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房兵曹胡马前两句写马的什么

1.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2.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 3.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写马的励志名言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人要炼,马要骑.

韩愈的马说的重点语句

<马说>的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人才需要有人来发现和培养,发现人才的人很重要,并且发现人才的人比人才还难得.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其真不知马也,这是点名中心的主旨句. 4.骈死于槽枥之间,这是千里马屈辱至死的句子.

老舍写骆驼祥子的用意是什么

<骆驼祥子>讲述中国北平城里,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三起三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一生,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破产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沉沦,祥子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悲剧,包含着更深刻的文化和时代因素. 老舍带着对民族.文化出路的关切剖析祥子的命运,既从传统文明的积极因素出发,批判现代畸形文明的负面效应,为传统美德的沦落而痛惜,又不满祥子身上民族文化的劣根

韩愈写张中丞传后叙的起因是什么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睢阳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廷军队的给养主要依赖江淮地区.因此,坚守睢阳,对制止叛军南犯,保障给养由淮河.长江溯汉水进入唐军后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史家认为,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之功,不亚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