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梅之年指的是女子二十岁。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时间: 2024-10-05 22:44:53
摽梅之年是二十岁.摽梅之年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梅的意思是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孩子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古代关于年龄的表述很多,如赤子指刚出生的婴儿,襁褓代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等.
24岁称为梅之年,摽梅之年.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摽梅之年.花信年华意思是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出自<元夕后连阴>.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而且正当花信年华,就如秋月将满,春花方盛,令人一见便觉不可错过."
女子二十五岁是"摽梅之年",男子二十五岁是"逾弱冠".女子24岁至出嫁为"梅之年,摽梅之年".所以25岁应该是"摽梅之年".摽梅之年:女子待嫁之年.男子二十出头成为弱冠之年,那么二十五岁即是"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拓展资料: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15岁,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2.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3.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4.译文: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
豆蔻年华指的是女子十三四岁,未成年的女子的年少时代为豆蔻年华.之所以这么称呼主要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赠别>中的诗句.原文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思是姿态美好举止轻盈的她正好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上她.这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名叫张好好的诗.诗中形容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 除豆蔻外的其他
遐龄多指60岁以上.遐龄,是老对年人高寿的敬语,高龄是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古稀指古代人活到70岁,也是很不容易了,所以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
及笄之年是15岁.及笄和将笄的区别在于年龄的不同,及笄,指古时15岁的女子,已经成年.古代女子年满15岁要行笄礼. 将笄,指古时14岁的女子,还未到但即将要到行笄礼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
金钗之年为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岁的年纪要带钗,所以后来金钗就成了女孩年纪的代称,金钗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岁. 金钗之年的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大意是说,这些女子头上的钗饰非常多,脚下踩的是五色纹彩职称的鞋子.因为在古代,女子出嫁得比较早,一般在及笄之后就开始嫁人,所以在正式出嫁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