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成语

1、秋毫之末:指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不见舆薪: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3、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

时间: 2024-09-02 22:15:43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成语的相关文章

齐桓晋文之事多少自然段

齐桓晋文之事第七自然段.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样看来)难怪百姓认为我吝啬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孟子中齐桓晋文之事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

齐恒晋文之事之的意思

齐恒晋文之事之的意思是"的",该句意思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创作于战国时期.这篇散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 原文如下: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

文非打一成语疯狂看图说话

成语为文过饰非.意思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出自<论语·子张>,<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庄子·盗跖>:"辩足以饰非."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社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文可以组什么成语

彬彬文质: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文武两全: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文奸济恶:掩饰奸诈,助长恶行.膏粱文绣: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文无点易:言文不加点,比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守文持正:指遵守法度,坚持正道.文章山斗:文章为人所宗仰.缘文生义:只根据字面理解内容,牵强附会,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义".执文害意:指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浮文巧语:华丽而空泛的言词.

文能组什么成语

文彩四溢:具有闪烁的或闪闪发光的性质,使人想到虹彩现象.形容作品典雅. 文韬武略:解释是以天地万物的信息规律做外形(意识的形态)以作保护.以最精要的方式来操作,是为文武双全.大智大勇也. 文人雅士:指有学问和处事修养的孤高的人. 文责自负:指作者对其发表的文章所引起的一切问题,承担全部责任. 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道理.文:指周文王.武:指周武王.

什么文什么字的成语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识文断字:识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梳文栉字:指训释文字: 咬文齧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讲文张字:指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 天文数字:表示极大的数字,同时还有夸大.难以实现的含义.

文什么彬彬成语

文质彬彬 详细解释: 1. 解释: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2. 出自:<论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用于男性. 例句: 新来的语文教师戴着一副近视镜,身穿一身学生装,显得文质彬彬.

绞文嚼字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应当为咬文嚼字,亦作"咬文啮字 ". 释义:一般将"咬文嚼字"当作"过分地斟酌字句",看作贬义词,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咬文嚼字"原来就是指词句上的推敲,是一个褒义词. 出处:元代无名氏<杀狗劝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