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句什么意思

对仗句是对偶句,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

“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著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仗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所构成的修辞。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相对,充分利用声调。

时间: 2024-09-08 20:49:36

对仗句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

行路难中的对仗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中的上面几句是对仗句. 金樽对玉盘: 清酒对珍馐: 斗十千对直万钱: 停杯对拔剑: 投箸对四顾: 不能食对心茫然: 欲渡对将登: 黄河对太行: 冰塞川对雪满山: 闲来对忽复: 垂钓对乘舟: 碧溪上对梦日边.

四句古诗分首联颔联吗

四句古诗不一定分首联颔联.不是所有的古诗都有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律诗中才有.如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 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的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

死于安乐前一句是什么

死于安乐前一句是生于忧患,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

桃李不言自成蹊的对仗语句

出自: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了一条小路.引申义: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对仗句:1.白玉无瑕方尽美.2.白玉无瑕宜养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

荷香十里下一句是什么

解释: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很远的地方都可以闻到:一根麦长两个穗,粮食丰收.出自:明代司守谦的<训蒙骈句>. <训蒙骈句>,明代司守谦撰.司守谦,字益甫,明代宣化里人.能文,不幸早夭,诗文散佚,仅此篇存世.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仪仗两两相对,故卞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

天将降大任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天将降大任的动物是龙和马,因为天将降大任有龙马精神之说,乃武氏帝王时期所传名句.这句话来自孟子所作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必先苦其心志的苦是什么意思

使--劳苦的意思.必先苦其心志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管夷吾举于士的于是什么意思

管夷吾举于士的于是从的意思,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