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默而识之的意思

1、“子曰:默而识之”的意思是: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出自《论语·述而》。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时间: 2024-09-08 21:19:50

子曰默而识之的意思的相关文章

孔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5.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6.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求仁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出自<论语·述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原文:<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

默而识之是什么意思

默而识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解读: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那一样做到了呢?"这番话也有教育弟子的意思,让他们知道学与教都是永无止境的,不能够满足已有的成绩而停步不前.

论语中默而识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之:安静. "默而识之"出自<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解释为: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于我没有什么难处."其中,默:不语,不说话:"识"通"志",意思: 默而识之记住:厌:满足:之:安静.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什么也

原文是: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译文是孔子说:"仲由呀,一个具备千乘兵车的大国,可使他去治其军事,若问他的仁德,我就不知了."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生之全德,是学问修养之最高标准,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即便是对自己,孔子也自谦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意思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原句: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出自<论语.里仁>.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节选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qu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什么意思

1.几个爱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2.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子曰无欲速上一句

子曰无欲速上一句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出处: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孔子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这个地方的长官以后,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

论语中有多少个子曰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子曰"201个,首创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