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解在古代不指岁数,它有四个意思。一是唐宋时应贡举合格者,谓之选人,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与礼部会试,称“发解”;二是明清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三是泛指乡试考中举人;四是指押送犯人。 时间: 2024-10-08 10:26:48
古代满100岁称为期颐.期颐,一般指百岁老人,其中"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期颐的深层意思是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古代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代满100岁的老人叫期颐,又可称为人瑞.期是期待的意思,颐是供养的意思:意思是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古代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意思是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
古代十八岁年龄称二九年华,年龄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人在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年龄的再生产,它总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的个人所组成.此外,各种人口现象,如结婚.生育.求学.就业.迁移.死亡等,都与每个人的年龄密切相关.所以,正确计算年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代没有实岁虚岁的区别.古代年龄大都用虚岁,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也流行于亚洲东部其它国家,用于计算人出生后正在经历的年份次序(序数),以刚出生时为一岁,因为这是人出生后的第一年,与已经历过的怀孕近一年无关.它与目前国际通用的,以刚出生时为零岁计算人出生后已经度过的时间长度的计龄方式不同.在中国,为了区别两种计龄方式,才有了虚岁和周岁这两种名称.
古代女子40岁左右称为半老徐娘. 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半老徐娘"一词源于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她年过芳龄,却还着意打扮,风风骚骚,极不得体.于是,有人说:"徐娘半老,犹尚多情."有关"徐娘"的"风骚"之事,<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中有极简要的记载,宋陈与义诗<书怀>中"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两句足见徐娘之风骚
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 <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
垂髫是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