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变化

1、秦始皇建立了正规的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既是国务总官,又是皇帝家务总管。同时设立御使大夫为副丞相。汉承秦制,仍设立丞相。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设立丞相的同时又宠任外戚与近臣,组成与丞相相对应的“内朝官”,丞相权力受到一定削弱。这种情况延续到魏晋南北朝。

2、隋唐到宋,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政务,三省同为宰相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间,宰相由多人担任。三省制的建立,使相权分割,减弱了对皇权的威胁。

3、明初仍设宰相,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朱元璋利用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废丞相,析丞相政务归六部,六部直属皇帝。此后的明朝至清朝,为了处理政务的需要,先后创立了内阁和军机处,内阁和军机长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是宰相,只不过其职权与前相比有了削弱。

时间: 2024-09-28 20:35:27

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1.秦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了正规的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既是国务总官,又是皇帝家务总管,同时设立御使大夫为副丞相,汉承秦制,仍设立丞相,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设立丞相的同时又宠任外戚与近臣,组成与丞相相对应的"内朝官",丞相权力受到一定削弱,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着密切关系. 2.隋唐到宋,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政务,三省同为宰相机构,不仅三省正副长官为相,只要被皇帝授于"参知政事","

汉武帝成功削弱相权的措施是什么

刘彻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影响极为深远.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枢体制,建立中朝.为削减丞相权力,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中朝,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也称为内朝.依靠内朝,削弱相权. 2.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为

秦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这一时期,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各国招贤纳士,选贤用能,一批贤相名宰应运而生,活跃在周秦之际社会剧变的历史舞台上.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

元朝相权上升的原因

元朝建立以后,以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元中书省实际上继承金朝尚书省的制度,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不负责具体政务,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元朝地域辽阔,非前代能及,负责起管理如此辽阔土地的中书省,政令所达,亦非前代能比. 元朝中书省相当于隋唐两代的尚书省,代表中书令总理政务的中书省左.右丞相的权势较隋.唐初尚书省左.右仆射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实际上是两宋以来的变局. 元朝中书省左.右丞相往往由蒙古勋贵担任.元朝中书省宰相职掌全国最高行政,既无隋唐三省制的

废除宰相制度的是谁

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废相其实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斗争,标志着由君主集权发展到君主专制的演变,最终推向了君主独裁.明朝开国初的时候,是设有宰相这一个职位的.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三个宰相都被杀,后来就不再设立宰相. 宰相制度的废除原因 ①明初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至

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特点是分散相权,相互制约.一方面使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加强君主权力.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唐朝政治制度,指唐朝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关的制度.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不仅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对唐以后的各朝的政治制度也有深远的影响. 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

汉代相国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汉代相国和丞相的区别是:分封制的称相国,郡县制的称丞相,而且有时候相国比丞相要小,像汉朝分封与郡县制并行,汉代刘邦的丞相就比其儿子的相国要大. 封建社会有着皇权与相权之争.相权一直威胁着皇权,如:吕不韦等人.随着历史的发展,丞相的权利逐渐减小.有名无实.发展到后来的参知政事(副相).相国.一直到明朝取消宰相一职.

中外朝制度的含义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显示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走向,通常削减权力来制衡.即:为加强专制皇权,皇帝不断地用左右近臣削夺外朝大臣的权力,待新的机构权势日重而有震主之威时,再用新的心腹近臣组成另一个机构.三省的形成过程是这样,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也是如此. 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2.权利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4.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