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时间: 2024-10-28 19:12:53

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的相关文章

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有何贡献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

一.苏轼: 1.苏轼以其创作首先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开始革新词风,在词的内容上扩大了词的题材,诸如报国壮怀政治理想,民生的疾苦以及农村风光. 2.苏轼的词多在豪放之中表现出飘逸洒脱,旷放自然的韵致. 二.辛弃疾: 1.辛弃疾的词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无论是登临怀古.游赏.送别.咏物,词作者都倾注了自己的情志和襟怀,誓要实现理想,抗金宏愿以及献身精神,尤其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不平. 2.辛弃疾以文为词,把词散文化,对苏轼的"以诗为词"有进一步发展. 3.辛弃疾的词呈现

苏轼后期词作有哪些

苏轼后期词作主要是指苏轼仕途不顺.被贬之后所写的词,其在被贬之后写的词作有: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西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浣溪沙><临江仙·夜归临皋><水龙吟·字韵章质夫杨花词><水调歌头><满江红·寄鄂州朱使者寿昌>

苏轼的词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

苏轼辛弃疾词异同之比较

两人作品的相同之处是,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是,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

苏轼的词与谁并称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高佑釲<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顾咸三语曰:"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亦

苏轼的词渔家傲七夕什么意思

1.这首诗化用了多处前人的诗词: 2.第一句由<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化过来,也是点题之句: 3.道出七夕时令,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心中委婉曲折的情思: 4.然后写思之未果,继而寄情于梦境: 5.梦回芳草生春浦,此处似可以看做是对于时光的回溯,也就是表达对旧日往事的一种怀念之情: 6.但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也就是说时光易逝,美好的日子也总会过去,这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7.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回到现实,事实上也是一种自我

苏轼的词短一点的

1.苏轼较短的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内容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3.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 4.被贬黄州后,虽

苏轼辛弃疾词的不同风格

苏轼.辛弃疾具体差异有: 1.苏词偏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2.艺术表现:苏轼"自是一家",辛弃疾"如诗如文". 3.苏轼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在之再无限的自然中得到永恒,也使自己的人生痛楚升华为动力,将之融入文学创作中. 4.辛弃疾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坚定的进取精神和执着的人生信念,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在痛苦中热烈的追求,他追求的是弓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