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哪首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原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在诗中的意思是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如同春蚕、蜡烛一般,到死“丝”方尽,成灰泪始干。表达了男女之间浓浓的思念之情。

现在人们给这两句诗赋予了新的含义,一般用来歌颂老师勤勉尽职、无私奉献。

无题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经典爱情诗,首联写情人被迫分离的痛苦和缠绵,两个“难”写出了这种难以割舍又分外缠绵的爱人分隔之痛。颔联借“丝”与“思”谐音,用两个比喻进一步表达了这种无止无休的不能相见的痛苦和深深的眷恋。

颈联写自己因思念容颜憔悴,想象对方也感觉夜晚凄寒。尾联继续想象,借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在无望中的希望。

时间: 2024-12-07 13:52:18

春蚕到死丝方尽哪首诗的相关文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作者是谁

1."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作者是李商隐. 2.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晓,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唐)(节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成语意思

1.春蚕到死丝方尽诗句解释: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2.[出自]:唐·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

春蚕到死丝方尽赞美的是什么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赞美的是奉献精神,这句话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全诗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 李商隐的这首诗以形象的比

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哪首诗

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出自<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其中第二首广为传诵. 其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 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

春蚕到死丝方尽打一个动物

此句出自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然,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释:1.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2.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这诗表达相爱很难,牛郎织女相会难.

野望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

元日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季节

1.元日这首诗说的是冬季. 2.元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即春节.春节在冬季,所以,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冬季.<元日>这首诗写了(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燃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和门神)等习俗. 3.元日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军行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1.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2.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

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哪首诗

1.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清明>这首诗. 2.原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3.<清明>这首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