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韩非子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时间: 2024-11-13 10:00:46

守株待兔韩非子的相关文章

守株待兔本文选自韩非子五什么

守株待兔是出自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守株待兔有什么寓意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的意思.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

守株待兔的故事出自哪

1.守株待兔的典故出自<韩非子·五蠹>. 2.守株待兔的批判意义:故事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守株待兔能用于褒义,只要掌握了规律,在兔子必经之道上栽几棵树等兔子撞,也是可以的.比如某地是日军必属经之地,我们只要在此做好准备,守株待兔即可.

守株待兔的农民叫什么

守株待兔的农民的名字,没有任何的历史记载.守株待兔的原文是: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

守株待兔的选自是什么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于是他便放下锄头每天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守株待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守株待兔的中心思想是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2.<韩非子·五蠹>记载: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于是他便放下锄头每天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守株待兔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1.守株待兔的寓意: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2.解释: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3.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

守株待兔的课文是什么

守株待兔的课文是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守株待兔一文选自哪里

<守株待兔>一文选自<韩非子•五蠹>.讲的是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