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1、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

2、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3、先预热再加热。

4、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此时氧气不纯。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的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

5、收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在桌子上。

6、实验最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时间: 2024-08-24 13:09:30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的相关文章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采用固固加热装置,用排水法收集原理2KClO3===加热MnO2===2KCl+3O2 第二种加热高锰酸钾装置同上原理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第三种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过氧化氢装置采用固液型,用排水法原理2H2O2==MnO2===2H2O+O2以上均是初中常见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选甲装置: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实验室常用说法:固固加热型)用过氧化氢制氧气选乙装置:液体与固体不加热制气体(实验室

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多少种方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四种方法: 1.过氧化氢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可以生成水与氧气: 2.氯酸钾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与氧气: 3.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与二氧化锰与氧气: 4.水通电电解,生成氢气与氧气.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

实验室制取氧气利用了分解反应原理.用含氧化合物为原料,这些含氧化合物必须具备下面两个条件: 1.这种含氧化合物较不稳定,在加热时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2.这种含氧化合物里含氧的量比较高,可以分解放出较多氧气.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3.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装--装药品. 5.定--把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 6.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预热,注意:一律先让试管均匀受热,否则会因冷热不均炸裂试管). 7.收--收集气体(可以使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8.离--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如果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此步骤基本不需要,但是最好先取出导管在盖上玻片). 9.熄--熄灭酒精灯.

实验室制取氧气不纯的原因有什么

原因:1.过早收集气体,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 2.集气瓶内没有灌满水. 实验室制备氧气有多种方法,高锰酸钾制氧.过氧化氢双氧水制氧.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选用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用过氧化氢制氧气选用液体与固体不加热制气体.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初中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反应物为:过氧化氢. 反应条件:二氧化锰等催化剂,作用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生成物:氧气和水. 方程式为:2分子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等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为2分子的氢气和1分子的氧气. 实验药品:3%过氧化氢溶液.小木条.二氧化锰固体.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为:无明显现象. 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为:出现大量气泡,木条复燃. 3.当停止生成气泡时,继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为:出现大量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注意事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使用稀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原理进行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具体如下: 1.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 2.实验如果用长颈漏斗,应注意末端伸入到液面下液封. 3.使用块状石灰石而不是粉末状石灰石.原因是,防止反应速度过快导致难以收集气体.不用碳酸钠的原因与此相同. 4.使用稀盐酸而不是稀硫酸.原因是,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的生成物会附着在碳酸钙上,阻止反应继续发生. 5.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而不用排水法.原因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若需要收集的二氧化碳更纯时,可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过程: 1.连接装置: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在锥形瓶中装入二氧化锰: 4.再倒入过氧化氢溶液: 5.最后收集氧气. 注意事项: 1.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2.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3.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4.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什么要塞棉花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1.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防止产生气体时吹出的粉尘使氧气带有紫色,干扰对氧气性状的观察. 另外,此实验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性硫酸钙,它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使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脱离接触,导致反应太缓慢,因此不能用稀硫酸取代稀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