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伐诸鄢什么意思

共叔段逃到鄢城,郑庄公就追到鄢城讨伐他 。语出《左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时间: 2024-07-29 22:08:35

公伐诸鄢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

公伤股的股是什么意思

公伤股的股释义:大腿. 子鱼论战 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最是什么意思

最,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zui,从冃(mào),从取.本义为冒犯夺取.如:公既诸将一禀睿筭,与贼遌,最,遂下之.--明·刘三吾<许国襄简王公神道碑铭> 康熙字典 [古文]㤜<唐韵><集韵>$祖外切,音醉.<说文>犯而取也. 又<玉篇>聚也.<公羊传·隐元年>会,犹最也.<注>最,聚也.最之为言聚,今聚民曰投最. 又<广韵>极也.<史记·周勃世家>攻槐里好畤最.<注>於将率之中功为最.&

秦淮景歌词 秦淮景歌词是什么

1.歌词: 我有一段情呀 唱给诸公听 诸公各位 静呀静静心呀 让我来 唱一支秦淮景呀 细细呀道来 唱给诸公听呀 秦淮缓缓流呀 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 瞻园里 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 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2.<秦淮景>是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由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歌词描写了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影片中由倪妮等12位"谋女郎"以苏州话用苏州评弹的演唱方式演绎歌曲<秦淮景>,深深打动了观众.

带木行的成语

行将就木. 符合条件的成语只有一个. 解释:行将:将要:就:接近: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出处:<春秋左传鲁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於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於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 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後嫁."

老马脚下不迷路的四字成语

老马脚下不迷路的四字成语是老马识途: 基本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近义词组: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组:不知所以: 使用方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韩非子 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 而随之:遂得道."

什么途什么马的成语

老马识途 成语解释:识:认得:途:路.老马能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 成语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近义词: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不知所以.乳臭未干 成语例句:他虽然年高,但老马识途,还是可以做个顾问.

文言文敕是什么意思

1.告诫,嘱咐,例句如公敕诸将. 2.通饬,整治,整饬,例句如既匡既敕,君子以明罚勅法,敕身齐戒,惧余身之未敕,又如敕法,整饬法令,敕设,整饬周备等. 3.委任,任命,如敕目,意思是任命官员的名单. 4.皇帝下命令,如敕赐,意思是皇帝命令赐与,敕许,意思是敕命准许. 5.皇帝,帝王自上命下的词语,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有什么成语是识什么马

1.识途老马:老马认识路,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2.识途老马 ,成语,典出<韩非子>卷七〈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遂以"识途老马"等来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3.示例: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罢.出自茅盾<子夜>.

发奋图强还是发愤图强哪个对

"发愤图强"是正确的写法.指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或进步,也指下定决心力求上进的情况."发奋图强"一词是错误写法,但在现在许多报纸都有此类写法,均与原成语相悖.易混淆的词应该是"奋发图强","发愤图强"的愤是"愤"而不是"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