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的历史由来

风陵者, 风后之冢也。风 后相传是解州人,贤而有才。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明代人王三才在《创建风陵享殿记》中记载,风后辅佐黄帝“纪天周地,造律制裳,刳竹作室,经土设井,淳化鸟兽,为万世程。鼻祖至今,籍其神泽不衰。”又据《汉书·艺文志》载:风后著有“兵法十三篇,图三卷”。风后死后,轩辕黄帝把他葬于山西省芮城县城以西35公里处黄河渡口。地随人名,由是称之为“风陵渡”。

时间: 2024-10-08 15:45:20

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的历史由来的相关文章

风陵渡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风陵渡,属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下辖镇,在芮城县西南端,距县城30公里,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渭南市为邻.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 风陵渡经济开发区1992年11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6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省政府批准规划范围为风陵渡镇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88.5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17.2平方公里.国土资源部公告规划面积13.3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

风铃渡镇在湖南省哪里

风陵渡镇,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位于芮城县县城境西南隅,西南两面濒河与陕西大荔,潼关相望,西北面与永济市首阳乡接壤,镇政府东距县城35.5千米.风陵渡镇77.8平方千米,人口8万人(2011年),下辖36个行政村.境内有古迹有旧石器时代瞊河村文化遗址,西侯渡文化遗址等.

衡水的历史由来是怎样的

历史由来:上古时代因地跨黄河,今辖区分属冀.兖二州.饶.昌.武城.武罗均系境内主要封邑方国.春秋时期多归晋国.战国时代为燕.赵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钜鹿郡.汉代属冀州刺史部,先后设有广川国.信都国和安平国,今辖县市区多为此时建置.三国时系魏国冀州域,冀州治自邺始移信都,境内分属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晋代仍为冀州所辖. "衡水"一词始见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南巡碑>.碑文提到,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的"衡水之滨"举行过规模盛大的&quo

对联的历史由来

对联历史由来历程如下: 1.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 3.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副对联.

鼠的历史由来

历史由来: 1."鼠"字在甲骨文里像一只小老鼠张着嘴在咬东西: 2.象形的鼠字,从商朝到秦朝10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变化不少: 3.在秦朝小篆中已趋向符号线条化,隶书的鼠字是在小篆的基础上演变来的,鼠头变成方形,鼠脚和鼠尾还有点象形,但鼠的形象已不明显了: 4.楷书的鼠字吸收了隶书鼠字的特点,这也是今天所用的"鼠"字,草书则多见于艺术书画作品.

揭阳市渔湖镇的历史

揭阳市渔湖镇的历史: 渔湖镇.有"浮水葫芦"."葫芦宝地"."渔米之乡"之美称. 秦始皇三十三年,赵佗南平百越,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并派兵戌守五岭,设揭阳戌区,按县郡制,渔湖建置设亭.宋高宗绍兴十年,卜吉地建城迁至玉窖村,故有"未有揭阳县,先有渔湖都"之说.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揭邑辖二乡九都,渔湖为九都之一.清代渔湖之建置,仍承明制,渔湖始设都司于打铁铺,为村六十有七,典吏分管.民国二十七年,官.渔.磐合为第一区,渔湖属一

郏县饸饹面的历史由来

历史由来: 1.古称"河漏",又称"活络".为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6-7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 2.传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一天,康熙寻吃名吃时,看到"河漏",随命人做好食之.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间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

圣火采集在山西省芮城县哪里

西侯度遗址圣火公园. 2019年3月28日,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二青会")圣火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圣火公园成功采集.本届青运会火炬传递将采取网络火炬和实体火炬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网络火炬传递采用微信小程序传递方式,历时130天,由第一届青运会举办地福建省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在省级行政区(山西除外)各传递一天,于5月4日由运城市进入山西:山西省内的实体火炬传递同日重新启动,与网络传递同步展开.

蓝印花布的历史由来

元末明初的时候,为了避免兵荒马乱时期的兵火,余西场先民携带者自家的家谱.典籍整个家族从江南那边迁移,携带者雄厚的钱财的同时也将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带了过来.在城南染坊院中属蓝印花布的染坊是最多的.在解放之后,余西镇上的王子标染坊.季长春染坊.冯家染坊和衙门口染坊是当时的主要蓝印花布染坊.在公私合营期间,季长春染坊交涉范围到达南通城,冯家染坊在合营中到达西区二甲镇.而且该企业在这些年的变更中延续到了今日,蓝印花布工艺也是传到了余西区二甲镇再到南通市场再到后来扬名海内外.余西古镇如今也在评选中国历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