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意象是什么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意象: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时间: 2024-10-10 04:38:3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意象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的是荷塘和月色. 具体就是: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叶连波.荷下流水以及月色. 荷塘是"曲曲折折的".荷叶是"田田的叶子".荷花是"袅娜地开着的".荷香是"缕缕"的.荷叶连波是"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荷下流水是"脉脉"的.月色是"苍茫的". 除此之外,还有煤屑路.杨柳树等等景物. 这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主旨是什么啊

主旨:本文写于1927年7月.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他深夜漫步于清华园内近春园荷塘西北角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文章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话剧吗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是话剧,<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寄托了作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名言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嫩嫩的,绿绿的,院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美在哪

一种意境,苦闷孤寂的感觉.用一篇文章表达出来,却没有任何对心理的描写.用这个意境的心体会的,外界环境表达出来.你可以细细品读,幻想一下那个场景,环境.身临其境就会体会到作者在当时的心情.另外,文章本身特别美.比喻,通感.各种手法运用的精彩之至.就如看顶尖高手,把一种技术发挥到极至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先写荷塘,荷塘里有田田的荷叶,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紧接着又写了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先写静的画面,接着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接下来又写了月色,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先虚写又实写虚拟,

为什么朱自清要写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种潜意识的愿望表现.是幻梦的描述与阐释中,作者把幻梦与现实作了如此的统一.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在近春园一带.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

荷塘月色朱自清每自然段的意思

荷塘月色朱自清每自然段的意思: 1.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描写的是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第二段,即第2至6自然段,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是文章的主体: 3.第三段,即第7至11自然段,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