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尺巷的故事

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当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与邻居闹纠纷,给傅以渐写了一封信,希望傅以渐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傅以渐写了一封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了三尺,邻居知道后,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来。

时间: 2024-08-06 09:45:43

清朝三尺巷的故事的相关文章

三尺巷的故事发生在哪个省

三尺巷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此故事是在水城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讲的是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充任清太祖.太宗<圣训>总裁,奉命与曹本荣合著&l

张廷玉与六尺巷的故事是怎样的

根据历史记载,当年有一位在朝中任大官的张英,在老家桐城的一处府宅与吴姓住宅相邻.由于吴宅在修建围墙时,越界占了张家的二尺地,且无论如何都不肯退让.由于两家住宅都是家族祖上的宅基,时间久远,界限已难以分明,两家人将此事闹到官府,由于双方都颇具来头,县令也没有头绪难以了断.张家人见此时难分难解,于是写了一封家书,千里迢迢送到京城的张英手中,张英看完来信后,回了一首诗寄回老家.意思是,千里传家书竟然只为了一堵墙这样的区区小事,他占了两尺算得了什么,哪怕让他三尺又何妨呢,基业家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

三尺巷在哪个城市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说明什么

这个故事说明,邻里之间相互谦让.相互谅解,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

故事: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

六尺仁义巷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1.在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仁义巷的来历很是动人,在安阳可谓家喻户晓. 2.六尺仁义巷名字的由来:郭朴的老家就在离钟楼不远的地方.有一天,身在京城的郭阁老刚下朝回府,就接到老家夫人写来的一封家书.信中说,邻居王山盖房时,多占了咱家一墙宽的宅基,想让他派人回来压压对方,为她出气. 郭阁老看完书信,马上叫人润墨,写了一封回信.郭夫人接到回信,急忙拆开细看,只见信中写着四句诗:"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它几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

清朝汉人六对父子宰相

清朝汉人有三对父子宰相,不是六对.这三对父子宰相如下: 1.张英和张廷玉父子宰相,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六尺巷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家人身上. 2.刘统勋.刘墉父子,山东诸城人.刘墉被世人称赞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刘统勋则练达端方,秉公持正. 3.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江苏常熟人,是晚清的一对父子宰相.翁氏一门,两朝宰相,两代帝师,两位状元,兄弟巡抚,三子公卿,四世翰林.

九尺巷位于哪里

位于寿县淠.颍两河入淮之处的古镇正阳关.这条街与清咸丰年间的正阳名人余福九有关.余福九在京城做官之后,家迁正阳南大街.一年,他家与邻居周铁匠同时拆旧房盖新屋,两家都想向中间的过道扩展.如此一来,过道没有了.双方僵持,谁也不准谁动工.余家派人进京送信给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压周家让步.余福九写回信一封,交来人带回,并说:"妙计尽在其中."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见纸上书诗一首曰:"千里传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户都被余福九的高风所感动

关于古人礼让的故事

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程门立雪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