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陈与义

《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作品名称:《登岳阳楼二首》;作品别名:《登岳阳楼》;创作年代:宋代;作品出处:《陈与义集》;文学体裁:七言律诗;作者:陈与义。

时间: 2024-08-05 07:59:21

登岳阳楼陈与义的相关文章

登岳阳楼记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译文: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

登岳阳楼是什么体裁

<登岳阳楼>的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诗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什么主旨

1.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2.<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注释: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的颔联所描写的景象

登岳阳楼颔联所描写的景象: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 寄托的感情: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陈与义是哪个朝代吗﹖

陈与义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汉族,他的先祖居住在京兆,自从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即为洛人. 陈与义的词保留至今的虽然仅剩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他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洛中八俊之一.

陈与义早行描写的是什么时节

陈与义的<早行>描写的是秋季.从诗中的"晓寒""稻田"可以看出. 原文: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译文:在露水浓重的早上,我穿着驼褐长期行走,感觉到微微的寒冷:天上没有月亮,星星纵横交错,分外明亮.一边行路,一边如做梦般经过了寂寞孤凄的小桥,时处深秋,稻田深处此起彼伏的是草虫的鸣声.

登岳阳楼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至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登岳阳楼:一首即景抒情之作,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登岳阳楼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用修辞手法如下: 1.比喻: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此句意思为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2.对偶: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此句上下联对仗工整,前后照应. 3.夸张: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此句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

登岳阳楼的写作方法是什么简洁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