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的黄鹤楼

《黄鹤楼》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蔽席毡,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

时间: 2024-11-08 19:23:38

苏轼写的黄鹤楼的相关文章

苏轼写的科举作文的名字是什么

苏轼写的科举作文的名字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应礼部试而写的文章.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

苏轼写的科举作文是什么

苏轼写的科举作文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章从"刑"与"赏"论证了忠厚.<刑赏忠厚之至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应礼部试而写的文章.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

苏轼写的游记有哪些

苏轼写的古文游记有: 1.<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石钟山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3.<记游定惠院>:文中记述了苏轼与二三友人一天愉快的游赏,随物赋形,信笔抒意,以淡雅的笔触,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种清新

乌台诗案苏轼写了什么诗

乌台诗案苏轼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

苏轼写过沁园春雪吗

没有写过.苏轼所作得是<沁园春>. 1.<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2.词牌名相同.两首词词牌名同为"沁园春",是以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

苏轼写前赤壁赋的背景和苏轼介绍

<前赤壁赋>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

苏轼写水调歌头当时的处境如何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写水调歌头的心情是什么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写的浣溪沙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