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按词性分为三种,如下:

作助词时,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作代词时,用法有两种类型: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时间: 2024-08-18 16:02:07

古文之的用法的相关文章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1. "之"作代词用: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2. "之"作动词用:"之"用作动词时,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而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 3. "之"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之"作结构助词,

古文则的用法

一.连词: 1.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2.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3.表示顺承关系,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4.表

古文言中之用法

1.动词:到,往.例: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它,它们.例: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3.指示代词:这.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例: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6.助词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例: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

死而后已中而的意思

而的意思是就.接着. "而"在古文中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

古文中为字用法

为字古文中用法:1.做介词: 表被动,相当于被,常和所组合. 例如: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出自<伶官传序>. 若属皆且为所虏.出自<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出自<孔雀东南飞>. 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和替. 例如: 为击破沛公军.出自<鸿门宴>. 3.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和向. 例如: 持其踵为之泣.出自<触龙说赵太后>. 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和由于. 例如: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表动作行为的目的,相当于为

古文中或的用法

古文中或的用法: 1.形声词:或跃在渊: 2.用作虚词:或异二者之为: 3.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或若: 4.连词,表示选择: 5.副词,也许: 6.古代文言代词,某人,有人.

古文而以字的用法意义

"而"基本用法: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 2. 连词,表平列.表相承.表递进.表转折.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等: 3. 表从上下.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4. 表示承接关系: 5. 表示转折关系: 6. 表示假设关系: 7. 表示修饰关系. "以"基本用法: 1.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2.作介词,相当于"用": 3.作介词,可译成"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

古文中焉都有哪些用法请举例说明

1.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例:且焉置土石.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2.代词. 相当于"之",例: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哪里,怎么.例:未知生,焉知死.割鸡焉用牛刀. 3.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羽之不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