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的立志乐道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致力于礼乐之道。

孔子强调礼与乐来恢复周代的统治模式,因此提出立志乐道。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到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时间: 2024-09-08 12:26:21

孔子提出的立志乐道是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

孔子提出什么学说

孔子提出儒家学说,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不分贵贱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思想,主张不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有教无类是一种大教育观念,也是一种通识教育,培养的是全能型人才. 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子贡.子路这样平民出身的普通人.不论是民风淳朴的阙党人,还是刁蛮无理的互乡人,孔子都与他们亲切交谈鼓励劝勉.孔子的招生政策立足本国,面向全天下.他的学生中子路是鲁国人(本国学生),子贡是卫国人,子夏是晋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公孙龙是赵国人.

孔子提出了什么理论

1.孔子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2.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 3.提倡"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 4.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5.注重"学"与"思"的结

孔子提出的仁的学说包含了什么

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 "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是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论语雍也孔子提出学习的三重境界

一重境界:知道:二重境界:喜爱:三重境界:乐趣.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怎样正确认识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提出的礼乐射书术御简称什么

"六艺"是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教学相长是孔子提出来的吗

教学相长这个词是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简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

孔子为什么能提出大同的理想

孔子能提出大同理想的原因: 1.社会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阶级分化十分严重,基层百姓的生活极度困苦.同时新的封建阶级已经产生,并且与奴隶主阶级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联合农民阶级来共同反对奴隶主阶级,这为孔子提出大同思想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 2.思想基础:春秋时期,各种思想都开始萌芽,一批思想家开始把关注的中心由神转化为人,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大同是作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一部分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