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怎样的

他对鬼神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转而关注现实的人世。也就是说他的关注点是物质世界,关怀人的世界和生活,重点是政治生活,而不是研究鬼神与人的关系。虽然不研究鬼神,但是并不是不相信鬼神。所谓敬而远之,敬是一种敬畏和尊重,我想他对这一方面是采取不解释但又不贬低的态度,只是远远地避开这个话题,但有不否认有鬼神的存在。孔子研究的点是人和现实的人世政治,虽然算不上真正的人文主义,但还是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的。

时间: 2024-08-04 00:01:50

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怎样的的相关文章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

孔子主张应该敬鬼神,对鬼神敬而远之,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祭神指的是行祭祖先礼.祭神礼之时,应该像祖先.神真实存在一样,讲究的是礼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否则不如不去祭祀.他并没有对于鬼神是否真实存在进行探究,他是在讲礼仪规范的问题.

孔子对待弟子的正确态度是

有功时从来不吝赞赏,过蒲赞政,夸子路.有过时毫不留情痛骂,朽木不可雕也,骂宰予.自己有错误会主动向弟子承认,偶尔还和弟子开个小玩笑.他看到子路用礼乐教化百姓,说子路杀鸡用牛刀,遭到子路反驳随后又说子路言之有理.向之言戏之尔,冉伯牛患病时他会悲叹'斯人而有斯疾矣,子路离世后他会大哭天亡我也.孔子对待弟子可谓亲如父子,毫无架子.教导弟子时自然是因才施教,诲人不倦.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鲁迅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鲁迅对孔子很是尊敬,但对儒学却不赞同中庸之道,追求立场鲜明. 鲁迅1881.9.25出生,1936.10.19去世,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quo

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工作的态度

良好的工作态度是决定工作成败的根本.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都必须用心去做. 即使工作能力有限,也将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 以全力去发掘其最大价值,做出成效. 良好的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超强的工作能力是做好工作的保障,要端正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提升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鲁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鲁迅对孔子很尊敬,但对儒学却不赞同中庸之道,追求立场鲜明鲁迅说儒家思想是吃人的儒家思想.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

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态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之口.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旧活着,出自臧克家的<有的人>.

过犹不及的犹是什么意思

过犹不及的犹意思是相似.如同,出自<论语·先进>.<论语·先进>出自<论语>,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释义]子贡问:"颛孙师(即子张)和卜商(即子夏)谁更贤德?"

何伤乎翻译

意思是有什么担忧的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之<先进篇>: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论语>之<先进篇>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意思的意思

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意思是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出自于先秦孔子的<论语·先进>,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