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为信的主人公是谁

立木为信的主人公是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时间: 2024-08-13 18:29:51

立木为信的主人公是谁的相关文章

立木为信的故事

立木为信的故事如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立木为信的成语故事

秦朝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领导下主张变法,于是对着一个三丈高的木头承诺如果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就奖励十两,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人心惶惶,大家都不相信会轻松的得到赏金,于是商鞅便把赏金提高到了50两,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这时一个人就把它搬到北门,商鞅果然赏金50两,于是人们纷纷相信了他,商鞅因此也在百姓面前树立起了威信.

商鞅城门立木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商鞅城门立木的故事发生在栎阳,也就是当时秦国的首都,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 孝公十三年和十九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

商鞅立木既是什么意思

"商鞅立木既"是商鞅变法时的一个故事,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未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只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予十钱,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十分奇怪,却无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加赏到五十钱,终于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到北门,得到了奖赏的五十钱,用来表明商鞅没有欺骗,变法是真实的.后多用于形容人说到做到,真实可靠.

简写立木取信的故事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商鞅的徙木为信典故是什么

徙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

移木建信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法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百姓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百姓,最终公布了法令.

商鞅立木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初中孩子不讲信用怎么办

1.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诚信的小故事,例如曾子杀猪,季布"一诺千金",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 2.也可以父母给孩子许一个诺言(最后一定要兑现),例如说明天带他去游乐园,但第二天早上告诉他父母有事不能带他去了,问问他当时的感受和对父母的看法,让他自己体验不讲信用的危害,父母再对其进行教育.但记得父母最后一定要履行诺言,给孩子做好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