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的语句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的语句为: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简介: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时间: 2024-10-05 08:55:26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的语句的相关文章

诫子书中心论点的句子

诫子书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之书. 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 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q

鱼我所欲也的论证思路

<鱼我所欲也>论证中心: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性.论证方法思路:本文选用类比的手法,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1.比喻论证:本文一开头就选用比喻论证,将生和义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2. 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即是充分的举例论证:3.对比论证:第三段整段用了对比论证,将现在情况和以前的情况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要舍生取义的观点.

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过秦论>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上篇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

寡人之于国也中心论点是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整句意思是: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上文是否定陈述. 出自战国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选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的句子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前文中写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写出了作者的追求和道德观,价值观.而后文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专人皆有之属,贤者能勿丧耳."意思是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所以综上,应该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

师说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师说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 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是几年级的课文

鱼我所欲也是九年级的课文.<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马说的中心论点是哪句

马说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从正面提出论点,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马说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